APP下载

协调亲子关系让孩子主动积极发展

2016-04-29顾佩英

知识文库 2016年14期

专家认为:当前家庭教育最大的误区是“高期望的人才观,不平等的亲子观和不科学的教育观”。

很多家长总是强调自己工作忙,而很少停下来或花些时间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很少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不去主动与孩子沟通、和孩子交朋友,形成了深深的“代沟”。

我们夫妻工作都很忙,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也有许多失败,走过弯路,有过教训。作为家长,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主动积极地发展。而要让孩子得到主动积极的发展,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下面就这个方面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让孩子倾诉——静静地倾听。有时胜过千言万语

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过: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和消极的全都表达出来,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

跟孩子交流,有时候并不需要我们自己说,只要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讲完,孩子也就满足了。父母作为倾听者所给予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有一次我声带上长了个小结,医生告诫我至少10天不许说话。而这天孩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讨厌老师!再也不到学校去了!”如果平时听到孩子这么说,我一定会严厉地训斥他,但是,这一次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不能说话,只能静静地鼓励他说下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气愤的孩子把头枕在我的膝盖上,伤心地哭着说:“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当众给我指出来,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我只是搂着伤心的孩子,帮他擦干泪水,摸摸他的头,对他笑着安慰他。孩子沉默了几分钟,从我怀里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出去玩一下,同学还在等我呢。谢谢妈妈!”我的沉默给了孩子一个倾诉的机会,使他能够向妈妈吐露和释放内心的痛苦。

我明白了,这个时候孩子并不需要父母的教训和忠告。当孩子受了委屈时,更需要的是有人倾听他的诉说。

你能理解这种无声的交流吗?它是否比骂孩子、打孩子更有效呢?你试一试吧!

二、和孩子平视——蹲下来和孩子交流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才能看懂孩子的心。我的孩子小时候性格比较内向,当有人询问他名字时,他一般不愿回答。我感觉他这样做显得很没礼貌,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说:“大人问话都是那种命令的口气,我为什么要告诉他们呢?”

但有一天,一位老教授到我家做客。一进门,看见我孩子在给他拿拖鞋,他马上就蹲下来,亲切地问我孩子的名字,没想到孩子却马上作了回答。之后,我问孩子为什么这一次又这么有礼貌?他回答说:“爷爷很和蔼可亲,我从他的眼睛里看到爷爷是一个很有知识的人。我当然要让爷爷记住我的名字。”原来,孩子很需要大人与他们平视,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才是平等的交流,才会有真诚和尊重。

有一次,我发现有个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趴在路边看蚂蚁,便问:“小朋友,你在干什么呀?”孩子很得意地说:“我在听蚂蚁唱歌。”我哈哈大笑:“蚂蚁怎么会唱歌呢?”孩子不高兴地回答:“你不蹲下来听,怎么知道蚂蚁会唱歌?”

这就是大人和孩子眼中不同的世界。孩子是趴在地上的,而我们是直立站着的,我们和孩子处在不同的位置,当然也就听不到蚂蚁“唱歌”了。

有一位父亲,他3岁的女儿跟他特好,可他发现女儿最不喜欢跟他一起逛商店,每次都哭闹着不愿进商店。一天,他领着孩子在商店里的人群中挤来挤去。突然女儿的鞋带开了,他便蹲下来为女儿系鞋带,这时他忽然发现,出现在自己眼前的并不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森林般的大腿和来回摆动的大手,一个个有棱有角的大小提包不时地碰撞着孩子的小脸和身体……他终于明白了。这位爸爸马上把孩子扛到肩上,这时女儿开怀地笑了,当准备离开时,她还不想走了。因为她看见了漂亮的玩具,还有许许多多好看的商品。

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父母要了解孩子,必须学会换位。要学会从孩子的视角看事物,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理解他们的行为,才能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想做什么。这是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

三、与孩子商量——让孩子学会尊重

两代人的沟通,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方法,就是学会商量。我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体会到:商量,能使家庭关系变得和谐;商量,能使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从而使孩子懂得尊重别人,并学会用商量的办法去处理事情。

有一次,孩子要去秋游,他对我说:“妈,和你商量一件事。”我当时觉得挺好笑的,小小年纪还会商量事情,我洗耳恭听。孩子捏着手指算给我听:“明天学校组织秋游,要坐车、买门票,天这么热,还要买点饮料,你能不能给我5元钱。”我毫不犹豫地说:“可以。”

孩子看到我这么爽快,来了精神:“我想再给自己买点喜欢吃的零食,能不能再多给我2元钱。”我看他那么认真的样子,觉得这个理由也能接受,于是又答应了。

孩子看见自己的“游说”成功,情绪更高了:“要不然,你再加1元,给我8元钱算了。万一有同学带的钱不够,要跟我借呢!”这话也有道理,看他那费劲的样子,不但能考虑自己,还能想着别人,我干脆说:“这样吧,我给你10元钱,由你自己支配,节约归己好不好。”孩子喜出望外。

出乎意料的是,这次秋游孩子只花了3元钱。他的班主任告诉我:“这次秋游,你的孩子什么都不买,中午吃饭时,大家都去买饮料,他却不去买,我问他为什么,他很神秘地告诉我‘节约归己’。”

总之,我们不求孩子长成奇才,只求孩子学会做人;不求孩子做大官,只求孩子会做事。作为父母,只要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祖国的建设者,我们就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为21世纪的中国出了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福前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