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探究
2016-04-29熊胜兰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保障。本文将从现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出发,简要分析探索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我国的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因此,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缺乏认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通过高校辅导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形成背景、理论基础、有力保障以及现实可行性,使学生坚定不移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刻苦学习、奋发有为。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时事关心程度较高,但同时在各种网络多媒体技术充斥的背景下,社会各层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众说纷纭,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对社会言论进行甄别,让大学生树立对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信心。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为学校的科学文化教育奠定了基础,而且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改革创新。辅导员与大学生联系密切,对他们日常生活与学习比较了解,有利于及时、合理地将党的领导、重要方针政策传递给大学生。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联系的重要纽带,通过辅导员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及时把握,通过辅导员与学校有关部门的及早沟通,有利于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及时审视,破旧立新。
辅导员教师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促进了辅导员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学习,更新自我认知。辅导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需要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活泼形象的讲述出来,这是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的考验,有利于辅导员教师不断地创新。
二、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教育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提倡以人为本,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健康素质。虽然我国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却同样突显出一些问题。首先,辅导员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主体,大部分辅导员都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自身修养,但也存在一些辅导员自身素质有待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业能力等问题进行指导,因此,辅导员的个人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障。其次,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淡薄、理想信念不坚定,缺乏政治意识、宗旨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冲击,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理解片面。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父母对孩子过分的迁就关爱导致部分大学生重视个人利益,缺乏奉献精神,缺乏合作意识,这些思想观念的出现,不利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再者,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远离父母,面对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许多压力,解决能力较弱,对自我的认识可能出现偏颇,这些心理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增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措施
首先,加强对辅导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只有自身素质合格的辅导员才能使学生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引导。良好的专业素质与道德修养是辅导员最为基础的要素之一,良好的专业素质能够在面对学生问题时快速解答,从而树立教师威信;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坚定政治立场,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并对学生的思想起到积极影响。辅导员的工作较为繁琐复杂,同时需要面对众多学生心理问题及各种突发状况,因此,若要提高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从根本上加强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如落实教育部制定的《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如各种专职培训、辅导员交流学习沙龙等活动。
其次,积极改进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创新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同样的教育内容,合理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地高效接受知识,机械死板的教学却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不能达到良好学习效果。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较为成熟,对教师的教育会有自己的想法,面对较多数量的大学生,辅导员的工作量十分庞大,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如分组集中学习讨论、走向操场拓展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互动。
最后,高校应积极加强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营造并维护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在学风浓厚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更专心思考教育。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的灵魂,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