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6-04-29戴成

知识文库 2016年14期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2—6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在促进每个人的学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成绩,获取小组奖励。这种方式兴起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引入中国,并广泛应用于教育各阶段。

然而笔者发现,在高中地理教学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种方式更多的是出现在一些公开课、比赛课里,常态教学中很少被教师所采用,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总结有如下四点:

首先是教育理念落后。这一点在教龄长、年纪大的老师身上表现明显。受教学思维惯性影响曾经用“满堂灌”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内心排斥现代的一些教学理念,认为课堂上“喧闹”影响了教学,所以依然采用“一言堂”和“独角戏”。

其次是教学进度限制。课堂上完成一个完整、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它包括七个环节:第一步提出问题;第二步是学生独立思考,在草稿中上呈现思考过程和结论;第三步是分组交流;第四部组内讨论,汇总结果,形成组内共识;第五步是成果展示;第六步是组间质疑;第七步是教师点评,教师对展示成果和小组的质疑进行点评,形成结论,达成全班共识。如果不折不扣完成这七个环节,那么一节45分钟的课堂,只能完成一或两个问题的探究,这对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令很多老师望而却步。

第三是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把控。班级中常常三种类型的同学:一是学习基础和习惯比较薄弱的同学,即“学困生”;二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不擅于表达想法;三是个性突出、好面子的同学,听不得别人的质疑。他们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往往要么游离与小组活动之外,不发一言;要么东拉西扯,使小组研讨迷失方向,失去主题;要么争论“激烈”,不能“以理服人”,反而引发争执。这样的小组探究便失去了价值,从有效教学的角度而言,有不如没有。

最后是合作探究易流于形式,缺乏深入思考。在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里,很多知识点难度大。在学生地理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能保证知识点深度理解和运用,迫于应试的压力,教师最终往往选择“我讲你听”。

上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这些并不是无法克服的。那么如何构建合理的小组、有效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为地理教学服务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六个方面。

首先确定合理的小组人数。经过多次分组尝试,6人为最佳。6位同学的座位组成2排3列,任何两位同学之间距离不超过一个座位距离,便于开展交流讨论。以班级50人左右为标准,全班可分为8~9组,数量适中。分组数量太多,全班为12~14组,组员太少,思想交流和碰撞深度不够,课堂小组探究成果展示将占用大量时间。若选用8人及以上分组,则讨论中常会出现部分同学游离于活动之外,成为看客;或者两侧同学相距过远,无法充分交流。

其次是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根据日常学习的表现确定出各探究小组组长人选。第二步由各组长之间、组长和同学之间交流,由学生自主完成分配。第三步教师指导帮助组长确定每组人员分工。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选择1人作主要发言人,其他同学随时作为补充发言人,也可以采用轮流发言;选择书写美观且速度快的1位同学担任记录员;其他同学作为智囊团对本小组探究结果补充,并对其他小组成果点评。确保小组探究活动开展时人人参与。

第三是对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形式的培训。笔者结合《罗伯特议事规则》给小组制定基本讨论章程:一、组长为本组讨论探究活动的主持人,由组长确定讨论议题并安排发言次序;二、不得打断他人发言,如有不同意见可举手示意,待发言人结束后并得到组长允许才可发言;三、小组对某个问题产生较大分歧时,由组长按照正反方轮流发言;发言只针对问题本身,不得偏题,否则取消发言机会;四、对某一问题最终不能达成全组共识时,按照“大多数”原则呈现研讨成果,但是组内保留不同结论,留待老师解答。经过培训后的小组探讨研究有效且高效,特别是当组内出现不同的见解时,则是同学们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是自主学习思考的结晶,要大力鼓励和表扬。

第四要提前安排讨论议题。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课堂上现场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讨论最终解决问题,这种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是可行性较差的。问题过于简单则失去研讨价值;问题稍难则因为时间仓促,缺乏研讨深度。所以提前布置议题是非常必要的。

第五是培养小组内部的凝聚力。没用集体荣誉感的小组是很难有效的合作探究的。笔者采用四种渠道来建立组员之间的信任,从而达到小组荣誉感的建立。一是组长、组员的双向选择,这样形成的小组内部成员关系融洽,便于交流。二是建立小组评价机制,针对探究活动表现优异的小组实施精神奖励,如与老师合影、申请播放电影等。三是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活动,小组之间合作竞争,如地理趣味小知识比赛、英语单词拼写大赛、古诗歌名言名句大赛等。在竞争的环境中促进小组团结合作。四是建立教师指导小组。班级中极少部分难以融入小组的同学,有老师亲自指导成立小组进行培养。四管齐下,小组的凝聚力形成了,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也就有效了。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开展和应用,不仅能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更是解放了学生活跃、开放的思维,培养了学以致用、交流合作的能力。“教的轻松,学的快乐。”真正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