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藏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策略
2016-04-29次旦卓玛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中学思品课的教材内容已经更加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心理,这为学生喜爱和接纳思品课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但是在教学中特别是农村中学,新教材贴近生活实际,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亮点,但同时电存在不少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专业老师缺乏,其他学科老师兼任思品课程比较普遍;一部分老师穿新鞋走老路,上课不是空洞说教,就是勾画问题和答案,为了应付考试要求学生背诵知识要点,反复练习做很多似是而非的题目,背离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教师的教学形式虽然改变了,但其有效性颇受质疑,由于教学质量的评价制度滞后,束缚了思品课老师进行课改的手脚;硬件设施的落后,加上师生视野不够开阔等方面的原因,制约了新课改向纵深发展。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村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师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科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对象的认识和主张。它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教学的实效性主要是指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式就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很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教师说、学生记,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少一些学科知识,但必须要更多的注重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参与,避免一味的背诵教学知识内容。长时间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熏陶下的学生,必然是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这更是思想政治课思想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特点与之背道而驰的。所以,新课程下的思想思想品德课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切实从“学生主题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出发,关注学生综合性的全面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有个性特长的发展。“死记”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是对学生发展不利的,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关注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关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永远是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决定着课堂教学活动的规定性,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是一种向学生一方倾斜的不平衡关系,课堂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的师生互动活动。师生间有效交往的基本原则应是平等和谐、相互尊重。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而良好的关系,才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活动氛围。而且从老师的热情目光中时时流露出来的对学生的这种浓浓爱意,势必会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学生们会因喜爱老师而做到自觉遵守纪律,学习主动性加强了,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探索、掌握并运用知识的能力,来提高学生自己的思维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实践,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农村初中,有很多学生不爱学习,他们的品德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差甚远,更不去懂得品德修养是要通过学习才能提高的。为了在教育教学中能更好的有效教学,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此,我是这样想的:
1、用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驱力。只有对事物发生兴趣,才会去探索、才会自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这就需要去引导和加强这种好奇心。一门功课往往是学好了才喜欢,喜欢了会学得更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教师要利用这个过程,使学生从刚开始的喜欢,有了一点成绩,进而更喜欢它,最后学得更好。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会不断提高。
2、在争论中解决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发观点分岐,挑起理论交锋,激化思维碰撞,正确与否,真理与谬误的相比较而存在、相互斗争而发展的。引导学生分岐的主要方式有逆向提问。学生在争论中、辩论中,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反映敏捷,越争越明,容易提出正确结论。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从动手、动脑、动口等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致、活跃了学生逻辑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思想品德课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未来。真正的使农村中学的思想品德教师都能够正确对待基础薄弱的学生,并且我们能够切实树立基于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理念,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因地制宜,善于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来共同创造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境界。正确看待有效性教学策略,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使农村中学的基础教育在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闵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