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16-04-29程绍贤

知识文库 2016年14期

德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健全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语文教师一直关注的是基本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只懂应对考试,根本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有意识的渗透德育教育,要通过深入挖掘教材,有效展现教材价值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教育,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语文课程价值的体现。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素质,更为了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渗透德育教育,以确保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以确保学生在有效的语文课堂活动中掌握基本的德育知识,进而,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基础性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1、探究精神

所谓的探究精神是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必备的一种精神,也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灌输式语文课堂中,教师的一言堂根本没有给学生留出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导致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的等待,严重不利于学生健全的发展。所以,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要通过组织多种探究性问题来为学生德育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

例如:在教学《化石吟》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对下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究,如:

(1)为什么说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这个平凡的真理?

(2)为什么说“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3)文本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组织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而且,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恰当问题的思考来有意识的培养的探究精神,进而,为学生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2、感恩意识

每个人都应该存在感恩的心,因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成为一个内心富有的人,才能健康的成长。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人的感恩意识比较单薄,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这是不利于学生健全发展的。所以,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要通过多种活动的思考来为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呢?我们该从哪些角度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呢?在我看来,我们可以借助直观教学法从亲情意识的培养、师生情的培养等方面来为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做出相应的贡献。

例如:在教学《背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父子间的浓浓亲情,也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更为了让学生有意识的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学时,我选择了“直观视频”教学法,借助微视频向学生播放了文本中“车站送别”的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为什么要用“背影”来作为题目,好在哪里?等,组织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自主表达文本中展示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进而,使学生在观看和思考中认识到亲情存在的价值,认识到父母对孩子无私、伟大的爱,进而,向学生渗透亲情教育和感恩教育,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从多角度入手,借助多种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3、环保意识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有意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环境教育,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的组织来帮助学生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进而,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为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

例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为了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也为了对学生开展有效的生态教育,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选择了“对比教学法”,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比较中、在对比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所以,在教学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文本中描述的各种天气状况图,之后,又向学生介绍了我们现在的天气图,让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到目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意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进而,使学生在观察对比中认识到目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的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要确保学生在交流和对比中掌握知识,形成基本的道德素养。

总之,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有意识的从多角度入手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确保学生在高效语文课堂中形成基本的道德素养,以为学生健康的成长做好基础性工作。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五福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