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羽毛球教学中的步法训练
2016-04-29张艳妮
1972年,羽毛球成为慕尼黑奥运会上的表演项目,而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则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人们运动需求的变化,羽毛球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运动项目。由于此项运动规则简单,对其运动场地也没有特殊的要求,因而许多人都借助打羽毛球的运动方式来强身健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众多高校纷纷重视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且将羽毛球运动项目引入到高校体育课堂之中。现阶段,在高校羽毛球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的手法训练,而忽略了步法上的训练,进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所谓步法训练,就是指在羽毛球运动过程中,学生要运用自身所学的技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地移动到最佳位置以还击对方发来的球,进而达到理想的击球效果。羽毛球步法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前后移动步法、左右移动步法、上网步法及后退步法等等。因此,教师要想提高羽毛球的整体教学质量,不仅要强化学生的手法训练,而且还要重视羽毛球教学中的步法训练。
一、步法训练在高校羽毛球教学中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整体竞技水平和技能
当前,国际羽毛球竞技水平正朝着更加良好、全面的方向发展,并且在羽毛球的步法与手法训练上充分体现了快速这一特点。因此,这也在无形之中要求运动员加强羽毛球训练,力争在步法与手法训练上取得一定的优势,特别是步法训练,可以称得上是羽毛球技术的基础与前提。由此可见,步法技能影响着运动员的整体发挥水平,只有通过不断地强化步法训练,全面提升羽毛球技能水平,才能在竞赛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2.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防止实战运动损伤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可能给运动员带来一定的损伤。羽毛球作为一种耗能较大的运动,对其运动员整体素质要求较高,因而需要运动员从步法训练方面锻炼自己的速度与力量,增强对繁琐突发赛事的应对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除此之外,夯实的羽毛球步法技能可以避免运动员在竞赛过程中因步法错乱而不能适应高强度的训练,进而导致运动员身体受到损伤。
二、高校羽毛球教学中的步法训练对策
1.明确步法分类,实行针对性教学
在高校羽毛球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羽毛球的步法进行明确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从复杂程度上来说,羽毛球的步法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即基本步法与综合连贯步法。前者主要包括跨步、并步、交叉步、垫步及蹬跳步等等,并步多适用于上网、后退击扣、接杀球,而其他步法也各有所长,共同构成羽毛球的基本步法;后者则主要包括头顶后退、上网、正手后退和反手后退步法,这四类步法共同组成了步法训练中综合连贯步法。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教授学生步法技能时,应首先明确步法分类,仔细地分析并研究不同种类的步法特征与规律,并且传授给学生有效地步法训练策略,进而提升步法训练的效果。
2.融入多媒体教学模式,激发步法训练积极性
随着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都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特别是在羽毛球教育教学方面。由于多媒体技术对高校体育教学有着显著的效果,所以在羽毛球的步法训练过程中要充分展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传统的羽毛球体育运动教学采用“口传身教”的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而各类新型羽毛球教学模式应时而生,其中就包多媒体教学。因此,在高校羽毛球运动步法训练过程中,教师要融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克服难度系数较大的步法动作,灵活地调节学生的训练速度,进而提升步法训练的效果。此外,在理论课堂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国内外羽毛球竞技视频,激发学生步法训练的积极性。
3.强化多种训练方式的结合,提升高校学生的信心和激情
对高校学生而言,步法训练是一种相对枯燥乏味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信心与激情,并使他们保持乐观向上的训练态度。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被动步法教学”,关注步法连惯性,强化薄弱步法;其次,实行多球步法训练教学,此方法优势在于不仅有效地培养学生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击球水平和步伐定力。总而言之,采用多球步法训练方式能提升高校学生的羽毛球运动整体技能。最后,采用“以多打少”的步法训练方法来强化步法技能,培养学生竞争观念。
4.实现步法、手法及体能训练相结合
在高校羽毛球教学中,单独训练步法并不能提高整体的羽毛球运动技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步法、手法及体能训练相结合。首先,注重步法与手法训练相结合,准确娴熟的步法是手法训练的基础,而手法训练是步法训练的支撑;其次,步法与体能训练相结合,步法的合理发挥是以学生良好体能为基石,而羽毛球步法训练又依靠于学生的体能训练,比如在高校羽毛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体能训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强化步法训练是提高羽毛球整体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高校羽毛球运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遵循“提升竞技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原则,不断地探索新型步法训练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运动素质改良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