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表现手法分析

2016-04-29许瑞

知识文库 2016年14期

外国文学作品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不仅改善了语文教材的结构,同时也使中学生了解和学习到外国先进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本文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载体,主要对外国文学选文的表现手法进行系统的统计和总结。

一、外国选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现状

为更好地体现出外国选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笔者对2000年和2010年两个版本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2000~2010年十年间,七年级外国选文的数量由8篇增至16篇,总课数占比由13.33%增至26.67%;八年级外国选文的数量由7篇增至8篇,总课数占比由11.67%%增至13.33%;九年级外国选文的数量由10篇增至14篇,总课数占比由16.67%%增至28.57%,这些上升的现象表明外国文学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在逐渐提升,我国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外国文学教育越来越重视。

二、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表现手法分析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1.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的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大眼归来》一文中“人们听到的只是沙锥鸟煽动翅膀的声音,远处的一只猫头鹰的叫声,或者是某只多情的美洲半蹼鹬从鼻子里发出的咯咯声。” 在写大雁鸣叫之前先写了沙锥鸟、猫头鹰、半蹼鹬的轻微的声音,是为下文写大眼热闹喧哗的声音做铺垫,同时也起到衬托的作用,突出大雁鸣叫的特点。

《喂——出来》一文中“一位手里拿着照相机的记者见到这番情形,一声不响地解掉了扎在自己腰里的那条结实的粗绳子。” 这一处细节描写讽刺了拿相机的记者的胆小怯懦,语言幽默,同时也更加衬托出洞的深不可测与神秘。

2.对比。

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就英法联军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文明人”一词起到了讽刺的效果,“文明”的实质是“野蛮”和“掠夺”。通过“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对比,控诉了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

《海燕》一文中“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他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风暴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从声音、行动、心理等角度,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的“飞窜”“恐惧”“呻吟”“躲藏”等种种丑态,与渴望暴风雨、以斗争为乐的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海燕英勇无畏的形象。

3.象征。

象征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其主要作用在于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含蓄,所阐发的道理更加形象。

《海燕》一文中“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海鸭也在呻吟着,蠢笨的企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当时现实环境中形形色色的明哲保身、怯于革命的不革命者和假革命者。“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在这段描写暴风雨逼近的情境中,“乌云”象征反动政治势力,乌云“直压”海面则象征黑暗的社会环境;大海象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大海与“乌云”的搏斗,象征革命与反革命的激烈斗争,在斗争中显示了反革命势力的猖獗。

《浪之歌》一文中“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海浪”象征游子,“海岸”象征着自己的祖国,用海浪与海岸之间的亲密关系来象征游子与祖国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4.欲扬先抑

也叫先抑后扬,是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能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能使作品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这句话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为下文从“扬”的角度刻画托尔斯泰眼睛的犀利、灵魂的伟大。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