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晚清厘金税制的产生原因
2016-04-29陈琨
厘金税制是晚清政府为了筹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饷、摆脱财政危机而创行的具有商业税性质的税收制度。通过分析晚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不难发现,筹集军饷是厘金税制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则是厘金税制产生的客观原因,由于厘金税制在晚晴财政中的重要作用,这种税制得以在全国迅速推行。
产生于晚清时期的厘金税制,是清朝政府为摆脱财政危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创行的具有商品流通税性质的新税种,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恶税”。它以百分之一为征收税率,按照清朝银两与制钱并行本位制计算,一两的千分之一为一厘,而厘金制度创始之时借用行会旧名所以称为厘金。晚清时期清廷财政匮乏,政局动荡不安是厘金税制产生的直接原因,而晚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清朝统治的封建性则是厘金税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一、所谓厘金税制
厘金又称厘捐、厘金税。按照学者俞志生的考证,厘金起源于1833年的湖北光化县(今老河口市),而学者周育民认为雷以諴开征厘金“实际上又是清政府内部长期酝酿的一种结果”。事实上,作为封建性质浓厚的厘金制度,其创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各种劝捐、“一文愿”等政府筹款方式演化的结果。
1953年在扬州江北大营帮办军务的雷以諴为筹集军饷参照林则徐在新疆屯兵时所采取的“一文愿法”和民间商会筹款的方式创行厘金,其后由于厘金在筹款方面的巨大效用而被清廷默许在各地推广。最初的厘金一般分为行厘(又称为活厘)和坐厘(又称为板厘),前者的征税对象是转运中的货物,后者则是在产地或者销售地向坐商征收。
厘金根据课税品种又可分为百货厘、盐厘、土药厘、洋药厘等类别,而其中尤以百货厘的课税对象范围为大,日用百货无一不在被征收之列。厘金的税率起初为值百抽一,但是厘金并未获得清朝官方的正式认可,并没有法令上的依据,且厘金在全国范围推广后由地方长官自行征收,这给地方政权很大的自主性,所以厘金在各地推广之后的税率基本高于百分之一,有些地方甚至达到骇人的百分之二十。征收厘金的制度分为官征和包缴两种,前者由官府设立卡局,按照本省所设定的税率征收,后者是一种代缴制度,由专人向商人收取所负责缴纳的捐额。
二、厘金税制的产生原因
厘金税制从1853年创行到1931年被废除,前后共运行了八十年左右,他是封建政权镇压起义、剥削人民的产物,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中的奇特怪胎,从厘金税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不难发现,厘金税制的产生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主观方面来说,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筹集兵饷是厘金税制创建的直接原因。清朝末年,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内忧外患迭起,国库异常空虚,国家财政陷入极大危机。1848年户部存银仅为124万两左右,到了1850年国库已经入不敷出。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兵镇压太平军,但是清政府的八旗、绿营军早已腐朽的不堪一击,清政府不得已在颁发鼓励团练命令的同时大量招募兵勇。雷以諴到任扬州后向咸丰帝报告称“臣无兵可调……拟就近募勇三千名方足以资防剿。现已募千人,所有军装、口粮、安家锅帐需款甚巨。前经借提盐课银五千两,不足支放”。随着雷以諴所募兵勇日渐增加军饷问题逐渐突出,面对军饷问题清廷囿于财政的拮据也爱莫能助。在军饷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雷以諴只得奏请咸丰帝在扬州仙女庙地区推行厘金。厘金税制因其“因地制宜”的灵活性,而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替代了因战处于瘫痪状态的常关,也因为在筹集军饷稳定财政方面发挥的巨大效用,厘金制度得以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被保留并在全国推行。
从客观方面来说厘金税制的产生是清末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代表了清朝统治的封建性。从本质上来说封建统治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有清一朝对于商税的征收也极不重视。据统计,晚晴以前清政府所征收的商税仅为84万两左右。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迫卷入国外商品经济洪流的同时,国内商品经济也得到较大的发展。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清庭财政濒于枯竭,朝廷之中对于开征商税的建议逐渐兴起,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更使得本以捉襟见肘的清政府财政雪上加霜,所以厘金税制的产生是镇压农民革命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代表了清朝统治的封建性。
三、厘金税制的推行
晚清厘金税制所取得的财政收入,在晚晴财政中占有重要地位,仅以宣统三年的财政预算数为例,厘金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为惊人的百分之十四。由于厘金税制的反动性,天平天国运动还未结束就有朝臣上书道光皇帝建议废除厘金税制,但是国库的空虚和地方督抚的阻挠使厘金税制非但没有被废除,反而作为一种没有法令根据的税种而在清政府的默认下被保留并向全国推广。截至1862年,除云南和黑龙江外,厘金税制已遍布其他省份,1885年黑龙江设卡抽厘后,厘金税制在全国确立。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