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媒体对地理实物媒体的冲击
2016-04-29闵丽
信息化催生了新的媒体手段,为中学地理教学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对地理实物媒体带来巨大冲击。信息技术以实现“信息”的获取、组织、存储、转换、传输、使用等为目的,需要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予以支持。教育本质上也是存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教学信息的传播需要依赖一定的媒体,从最初的言传身教、文字印刷等传统媒体到现在的依赖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的新媒体,教育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式、方法、效率等都在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需要直观教具地球仪、地图、景观图片等辅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今,新媒体的出现使实物媒体的运用面临窘境。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如何恰当定位实物媒体的地位? 这是现代地理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何为“新媒体”?
新媒体技术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媒体技术。当代社会,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为媒体形式、信息传播方式等带来了巨大变革。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本文设定的“新媒体”概念,是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相对于先前的“口耳相传、报刊、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形式。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从古代教育的言传身教到纸质媒体的产生,逐渐过渡到现代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媒体信息呈现方式,新媒体的发展对教育领域影响逐步深化,对信息呈现方式、信息丰富度、信息获取途径、学习便捷性、教学氛围等都产生深刻影响。
二、新媒体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思考
地理学科融合了自然与人文两大领域,包含了其他多个学科的知识,是研究自然界以及人地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跨度大、复杂性等特点,加之地理空间事物的变动性,都增加了地理学科学习的难度。
新媒体的出现为地理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主要体现在新媒体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氛围、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一)优化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方法大多采用讲解——接受模式进行,教师根据教材将知识重难点等讲解于学生知道,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对所学内容及进行识记与记忆,但是教师运用语言、板图、板画等方式讲解较难理解的自然现象成因、规律等时,学生大多似懂非懂,只能将知识点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导致了知识遗忘速率加快,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利用新媒体提供的网络公开课、多媒体视频动画、教育软件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直观呈现地理事物空间变化、成因、规律等,用音频、图片等视觉化的教学手段代替单调的讲解——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认知与理解,增强教学效果。信息从以文字呈现为主逐步向着图片、视频呈现信息资料的方向过度,单调的文字教学信息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感与学习倦怠,而融入图片、视频等的教学活动则利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注意力。
(二)丰富教学资源
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师备课、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信息搜索的简易性,地理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教材,而是将学习资源扩展到“生活化地理资源”,响应了新课标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要求。地理教材共有四个版本,但一般而言某一地区使用的版本是固定的,然而,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各有优点,新媒体利于教师整合教材资源优势,并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寻求解析问题的方法,观看教学视频等来帮助自身更好的学习与发展,缩小了 信息传递的局限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随时随地进行信息获取与知识学习。
(三)活跃教学氛围
新媒体带来了区别于以往的诸多新鲜事物。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丰富了信息呈现方式:灵动的视频、动画演示地理成因与现象,图片呈现各种地理景观,网络公开课分享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情境模拟,利用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等)教学软件优化学习等,这些新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兴趣、好奇心理、求知欲等驱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的知识,学生发现问题、询问教师、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将严肃的课堂转变为民主和谐、动力十足的课堂。
(四)优化学习方式
新媒体技术利于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新媒体促进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学习者可根据自身需要随时随地获取学习信息,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新媒体提供的网络交互平台,如微博、QQ、微信等交互工具皆可促进师生、生生交流,利于学生构建“合作学习”模式;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并非必须依赖教师解答,运用互联网优势寻找资料,依靠资料进行自我探究,养成探究学习习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凡事皆有两面性,新媒体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弊端。新媒体传播方式以图片、视频代替大量文本信息,学习者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理解地理过程性知识,对于问题的思考减少,学生也不适应于大篇幅的阅读;互联网提供的资料信息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遇到问题不愿深入思考便去搜索答案,容易使学生对待问题不求甚解,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新媒体信息呈现方式的改变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却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指向和集中,且长期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也会逐步减弱;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但是运用不当的话会使教学流于形式,收效却甚微。
于地理教学而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使地理事物呈现过程直观化,易于地理重难点教学,但是长期应用新媒体,学生熟悉度增强,好奇感减弱,新媒体的弊端也就慢慢显现出来。地理教学传统的实物媒体具有学科代表性,与新媒体技术不同之处在于实物的真实性、物质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感官认识地理事物,现代教学对新媒体过于重视,以至于忽视了具有学科特性的实物媒体的价值。
三、地理实物媒体应用及其地位变化
模型 、地理标本、地图、挂图、图表等是地理教学运用的传统实物媒体。传统实物媒体以其直观性、独特性呈现于传统地理课堂,对于受教育者认识地球、熟识地理事物、理解地理现象等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模型不仅是教学良好辅助用具,同时也是地理教师身份的表征,具有学科特性并被广泛运用的地理模型当属地球仪。地球仪是学生认识世界、建构地理空间思维的良好用具,传统地理教学运用地球仪进行实物演示,例如学习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认识区域地理中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等,地球仪的运用将平面的教材知识立体化,利于学生系统进行区域地理的学习。
为讲解复杂的地理过程性知识,教师往往需要运用具体图像辅助教学,例如,学习“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时,需要依据“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进行具体讲解,在信息技术未渗透地理教学之前,为保证学生跟进教师讲解该图的步伐,教师需要运用扩大化的挂图进行,而不能直接在教材图示上进行指图与讲解。
此外,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分析、地理现象等的呈现离不开各式样的地理图片与图表;地理实物标本,如岩石标本等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形式带来的计算机多媒体、视频、音频动画等新形式优势凸显,多媒体、音频、动画逐步替代了传统的地理模型、挂图、标本等,使实物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逐步下降,传统地理教学媒体逐渐从地理课堂中淡化,传统媒体优势与地位遭受巨大冲击。
四、结语
地理教学不能简单依靠信息技术新媒体形式而忽略了地理实物媒体的运用。当代学生生活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新媒体屡见不鲜,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于网络、移动终端等熟识,教学中过度应用此类教具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而实物媒体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因此,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综合运用与基于新媒体实现实物媒体的创新将为优化地理教学贡献力量。
综上,地理教师在接受信息化带来的媒体的同时,亦需要正视实物媒体的巨大作用,不能过度依赖新媒体而摒弃实物媒体的应用,需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促进地理教学高效推进。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