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课程实践模式探索
2016-04-29管益敏李伦覃永晖钟颜竹
文章分析了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暑期实践的重要性,研究了目前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暑期实践活动中研究与实践结合的不足,提出课程实践创新模式。
结合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湖南文理学院作为应用型地方高校,其转型的目的旨在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队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课程实践内容。
1基于应用型转型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实践培养方案审视
1.1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实践培养现状
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中的课程实践有两种形式:一是暑期集中实践环节。主要有城市认识参观实习、“三下乡”实践实习,结合城市现状,对城市总体布局和总体规划提高实践认识,了解不同类型建筑在实际开发中与理论的众多不同,暑期认识实习安排在二年级至三年级的暑期,此时学生已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城市建设有认知能力。二是分散到各个学期的专业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将城乡规划专业中若干实践课程的实践设计放到课程中后期进行实战练习,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双师型城乡规划专业教师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优势,但局限于固定时间段(如表1),城乡规划课程体系中65%以上均为实践课程,如何将日常课程实践与暑期实践结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2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通过与城乡规划实习基地、就业市场、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笔者发现城乡规划及其相关专业的就业近年由于建筑业发展进入新常态,行业需求偏向工程技术人才。由于城乡规划专业与建筑类、土木工程专业的区别,不能在大学在校期间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而相关证书的考取需要3-5年的实践经验,并含有实务知识考试的环节,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除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外,地方院校的特色是培养服务地方规划建设的多元化人才,增设相关特色课程实践环境很有必要,如:镇村规划与设计课程是本校城乡规划专业的转型特色课程,结合城乡规划实务课程周边镇村总规与控规实现服务地方的目标,从而强化学生服务地方建设的宗旨意识,实现“留住乡愁”的目标。
1.3现行方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纷纷响应应用型大学转型,城乡规划学科作为涉及建筑类、地理区域类、人文社科类、农林类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难免“一把抓”,主要问题体现在:其一,在现行方案中包含了11门日常实践教学课程的绘图及设计课程,教师教学任务重,学生绘图压力大,成效不显著,根据就业市场调查反馈,设计院所对工程类毕业生除了强调绘图能力外,还要求其具备相应的方案汇报能力,这就要求对人才培养计划做进一步的修订,增加课程实践中的创新理念的挖掘和汇报能力。其二,相较于其他工科专业,城乡规划专业教师不仅有教学能力还应具备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不难发现,两者难两全,急需寻找一种教学方式能兼顾课堂与实践,既能解放教师也能锻炼学生。其三,实践教学难以达到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标准,由于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总学时有限,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而且实践课程设置缺乏必要创新赖原有专业条件,应用性不突出,更为重要的是与社会相关部门之间、校企之间以及学校与科研院所合作颇少,沿袭过去传统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理念,难以适应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要求。
2应用型转型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实践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调整
2.1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人才培养思路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高素质、有创新创业能力、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立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如:倡导慕课等“互联网+”教学模式,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对原有实践教学环节适量“减负”。在具体课程实践环节中减少设计项目数量,增设学生汇报环节,提倡对当代中国城乡规划政策进行解读,在设计成果中强化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作品创新性及质量,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2应用型转型人才培养目标
以培养“一实二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总体培养目标——“专业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组织教师参与专业发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服务,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例如:参与行业企业城乡规划领域工程项目编制设计、参加项目评标评审;通过协作组织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开展纵向和横向课题研究,为专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根据专业特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推进研究性、案例式、项目式等开放式课程教学模式,筛选7门专业主干课,2门专业特设课开展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慕课教学”、“翻转式教学”等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如:结合常德市乃至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发展趋势,增设《“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导论》等特色课程,根据时事重点动态修订人才培养大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2.3创新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由课程研讨学习、科研项目共同参与、实践型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城乡规划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在原有的实践课程中增设课程教学互动环节,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结合双师型教师在实践中收集的影像资料建立慕课、研究性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将课堂转移到实践项目中,并在实践类课程中增加政策学习及时事解析等内容,引导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结合最新实政完成课程设计,提高设计作品的实用性。在暑期集中实践环节中结合“三下乡”及城乡认识调研到相关科研院所参与社会服务,将所学知识代入社会实践,检验成果,并及时更新教学计划,提高实践类课程的社会服务性。同时扩大双师型队伍,邀请政府行业部门、国内外行业企业、兄弟院校的高水平专家为学生开展专业讲座、学术沙龙、教学辅导、实践指导等交流,拓展学生视野、提升专业能力,实现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平台共建。
3结语
本文以湖南文理学院城乡规划专业为例,针课程实践改革对服务地方的影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依托,以培养“一实二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总体培养目标,探索了校所企一体化行业协同育人平台人才培养的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