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学“农转城”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6-04-29李建新

知识文库 2016年14期

面对当前国家、市区各级政府部门都如此重视城镇化建设,对于有一类特别的学校,既不是简单意义的农村学校,也不能称之为城市学校,那就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新开发地区的学校。学校师生如何来应对新环境带来的挑战?笔者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以所工作的学校为例,尝试对部分因城市开发而“农转城”的学生,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说过,当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的新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据报导,在全国两亿多中中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着学习、考试、人际交往、环境适应、青春期与父母沟通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而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又显得极为突出,更需要高度重视。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

因该校地处两江新区龙兴工业园,全镇大部分村社均已经被开发或者亟待开发,属于一个典型的农村新开发地区。据笔者统计调查,目前有学生1837人,其中属于农转城学生就有约800人,占学生总数的44%。许多学生因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复杂性及家庭教育不健全而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根据我校学生的心理测验发现,约有30%左右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冷漠、羞怯、焦虑、交往障碍和行为粗暴等。25%左右的学生表现为课堂注意力不集中,14%左右的学生认为学校文明礼仪常规要求过严,有抵触情绪。

三、具体教育对策

(一)加大社区文化建设

各级部门在将农村城镇化后,在搞好安置社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视社区文化软件建设。例如,可以在社区设立文化宣传栏,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文艺爱好者协会等,社区文化广播等,社区文化讲座等。丰富社区的文化氛围,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构建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形成学校教育合力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他们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最多,其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有着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他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取得家长的配合。

(三)认真践行素质教育

教育部在2010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着墨不少。《纲要》指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将减负工作正式推上日程。只有认真推行素质教育,改变过去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教育评价方式。

(四)学校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1、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1)建设良好的班级环境

笔者建议主要可以通过教室的设计、布置来构成一种积极的振奋的外部物质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我的潜能,从而达到并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2)增强班集体凝聚力

恰当的人际关系、健康正确的舆论导向、团结向上的心理氛围、良好的个性品质构成的一种班级精神环境。一个班级群体凝聚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和力越强,其内部心理的合作氛围就越浓。建议通过多样化的集体活动(如献爱心活动、学雷锋活动、班队活动、文艺汇演、运动会),创设交往和交流的舞台,最大限度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班级成员的思想素质和判断能力。

2、重视学校心理辅导建设,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并重

笔者认为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理与心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他们对周围环境充满了疑惑、敏感、好奇与焦虑,他们需要得到及时的心理辅导与指导来增进对自我的了解,强化对自我的信心,来渡过人生的这一难关,最终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全面的心理素质。真诚地理解、尊重学生,给学生申诉的机会,这样才能疏导受导学生的心理冲突和情绪,让他们真正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下决心改变自我。

3、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联合各学科老师,建议他们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课堂为主渠道,利用音、体、美教材中的教育内容和学科特点,有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暗示,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2)注重实践,开展多种活动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总之,随着城镇化建设高度加快的步伐,农村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让这些祖国的花朵不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水土不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单位:重庆市育仁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