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016-04-29李燕陈利达
本文立足民族地区实际,探讨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与建议,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合理的评价机制;第二,加大民族地区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第三,资助教师进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四,实行民主管理,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五,积极适应,提高自身素质。
多年来教育领域有一个非常热点的问题——教师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不仅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了教学发展。研究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就是为了找到一个帮助教师解决职业倦怠的途径与方法,避免这一病态现象继续蔓延,影响教师的生存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让教育回归正常轨道,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作用和工作的积极性。边疆教师在自然条件相对比较恶劣、生活水平比较低、维稳任务重等,教学压力比较大等诸多问题,心理健康等问题出现的尤其比较多。
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多个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本研究将以边疆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提供对策与建议,为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合理的评价机制
减轻教师由于不合理的社会期望和评价机制而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切实改变过去那种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成就的唯一标准的做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抓素质教育决不能“雷声大、雨点小”,要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事关发展大局的重要地位上来。
二、加大民族地区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
教师要生存下去,必须要有经济基础,民族边远地区教师觉得自己的劳动没有体现出价值、待遇低,所以不愿全身心的付出,对工作失去兴趣,甚至利用课余时间开辟第二职业,以求增加收入。目前,国家实行地区工资级差补贴制度,根据海拔高低分为六类地区执行偏远贫困地区特殊津贴,这种政策根据工作环境的好坏程度对教师给予了适当差额补贴,但补贴额度过小,还不足以发挥其作用和效力,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政策扶持和倾斜力度,把提高教师待遇和提升教师社会、经济地位当作一件实事来抓,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设施建设,增加教师收入,引进高级人才,注重教师再教育培训,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来。
三、资助教师进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了激发民族边远地区教师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育管理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和专业成长的机会,满足教师在职业发展和提高个人能力方面的需要。制定高质量的培训策略和机制,不仅要教给他们教学技能方法,还应通过培训唤起他们对教育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并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如何恰当地处理与上级、同事、家长及学生的关系;从外部组织环境为教师创设不断追求专业水平发展的有效机制;建立教师定期进修制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讲学,开拓教师的视野,提高其科研意识,激发教师重新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
四、实行民主管理,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
教师的工作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在物质方面,学校要有完善的教学设备、文体生活设施、学习场所。满足教师教学、科研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精神方面,要着力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学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对教师的管理一味地强调量化考核,以严格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去约束、监督教师,会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丧失。基于此,学校领导要实施人性化的管理,管理者要尊重教师,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合理需求;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鼓励教师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关注和寻找每一个教师的优势和长处,尽可能让他们的优势或长处得以展示,并以此为核心进行管理;在评价上,摆脱狭隘的个人情感因素,建立起公正平等的评价体制;建立相互协作的教学团队,经常性地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经验交流会,充分发挥老、中、青教师个体优势,变个体优势为团队优势,发挥传、帮、带作用, 尽可能为缺少教学经验、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提供观摩和学习机会;举办各种形式的交流与联谊活动,促进教师彼此间的信任、支持与尊重,构建和谐的学校组织气氛, 从而激起教师工作的热情和潜能,提高教师职业的满意度,缓解与减少教师工作倦怠的产生。
五、积极适应,提高自身素质
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一是要加强个人修养,努力增强自身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试能力和耐压能力,掌握心理调试的方法和途径,学会自我放松和调整。长期的、多样化的体育锻炼是消除倦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除了日常的散步、做操、游泳、洗热水澡、听音乐等松弛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学习放松训练的应付压力技术。三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应当不断“充电”,更新知识,防止知识枯竭,做到 “终生充电,永远放电”,在教学中取得成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消除倦怠。
本文系伊犁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研究》
(作者单位:1新疆伊宁市青少年活动中心2伊犁师范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