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课程开设现状及对策
2016-04-29李天燕宋小霖
近年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问题备受社会、企业关注,引起了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将职业素养纳入教学计划,但开展情况还存在一定问题。
近年,企业在接收高职毕业生有着共同的感受:技术技能不差,但从“职业人”的角度来看,离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合格“职业人”的关键点在于职业者的素质养成,即职业素养。虽然,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引起了重视,但笔者通过网络、走访对部分职业院校的职业素养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解,发现在课程开设,教育平台等环节上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职业素养的课程开设上,情况参差不齐。
一、当前职业院校职业素养课程开设现状及问题
笔者随机通过网络查询和问卷调查对全国的40所职业院校进行了调查,在谈到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问题上,院校表示了对该项工作的重视,但从各院校对职业素养课程、平台等建设方面看,笔者认为并未能“落地”,发现大部分院校都只是将职业素养相关内容融入到就业指导、入学教育等课程中,并未形成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并且在这些课程中,职业素养所占的课时比例也相对偏少。从40所高校的访谈中,笔者发现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课程设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技能,是人才培养中显性的指标,职业素养则是人才培养中隐性的指标。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大多还是重“技能”培养,虽然在用人单位反馈中,学校意识到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但是只停留在形式上。在40所职业院校的访谈中,仅有少数的院校建立了职业素养教研室,更多是把这项工作以搭“顺风车”的形式,借助其他课程来完成。只是把职业素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没有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根源看,还在于学校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教学形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
职业素养必须是通过理论+实践才能逐渐养成的一种自觉行为,但当前大部分高校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均是通过课堂讲授、讲座等形式开展,很难调动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甚至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很难达到理想教育效果。
从师资方面看,在访谈的职业院校中,职业素养教师大多来源于兼职教师,由于本身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和理解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讲授中,很多是凭着经验或来源与网络资料,显得内容较“空”,特别是当前有些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都很难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又怎能引起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共鸣。
(三)学生认识不到位。
一是,由于学生身处校园,对今后走进职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还未做好准备,错误的将需要长期养成的职业素养,可以今后走上岗位再准备。二是,把职业素养课程理解为一般的公共课程,认为对自己今后就业影响不大。三是校园中氛围,依然突出“岗位技能”而缺乏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未引起学生对职业素养的重视。
二、对策
在职业院校中,职业素养课程的开设是落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要做好职业素养课程的建设,应加强校企合作,做好“三参与一评价”。
(一)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提高职业素养课程的针对性
学校在重视职业素养建设课程的同时,应注重加强与企业的对接,针对本校开设专业,有目的联系相关企业,结合岗位需求,共同开发职业素养课程,使其与专业、能力、岗位相匹配,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二)企业参与教学,增强职业素养课程吸引力
职业院校在本校职业素养课程师资队伍不足的情况下,一是,要做好校内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培训,如深入企业,了解当前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和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二是,应考虑从社会、企业邀请专业人士进校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企业文化,将职业道德等与行业要求相结合,引导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了解企业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到职业素养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三)企业参与职业环境设计,开展职业素养情景教育
理论教学对学生只能是一种意识引导,职业素养教育的落脚点是指导学生的职业行为。职业素养课程不能只是单纯的理论教学,还必须融入职场环境,才能达到课程建设的理想效果。一是,各二级院系可根据本系开设专业,在宿舍、学习场所等设计模拟职场环境;二是,与企业共建“职业素养课程教育实训基地”,利用寒暑假,采取分批组织或学生自行到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活动。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由于职业素养课程的特殊性,传统的试卷考核或报告式考核,并不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情况。笔者认为,职业素养课程学习评价机制,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建立学生课程评价档案,扩宽评价主体,如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实训评价等。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确保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作者单位: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