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土饱水木质文物的保护研究进展

2016-04-29高雄雄

知识文库 2016年14期

众所周知,南方保存最为完好的出土木质文物大多都处于饱水的状态。由于出土后的木质文物在水解作用与微生物腐蚀作用下,很多木质文物逐步被细菌降解而日渐腐蚀。世界各地均存在饱水型木质文物,其保护力度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探讨与研究。本论文着眼于对出土饱水木质文物的保护研究,并在其水解与微生物腐蚀的原理上,提出当前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进而为保护文化遗产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出土饱水木质文物的相关概述

作为人类社会长期使用的一种天然资源,木材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这点可从世界各地出土的众多木质文物中获得证明。现阶段,遗留于世的木质文物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即古建筑与出土文物。由于木质组成、结构、折损程度的不同,相比较于古建筑文物而言,出土的木质文物往往存在更多的病害与细菌。因此,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将木质文物纳入重点保护对象。

具体而言,形成饱水型木质文物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由于长时间埋藏在相对封闭的地下水环境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细菌了增长,延缓了木质文物的腐蚀速度,因而在水环境下有助于保存;其二,由于地下水包含一些腐蚀物(比如酸、碱、微生物等物质),加快了对木质文物的降解。随着木质文物中的纤维素与半纤维素不断地被降解,使得木材的孔隙度变大,密度变小,继而导致外部水分渗透到木质文物的组织结构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到木材中的水分往往超过正常木材中的水量,最终使得木质文物长期处于饱水的状态。倘若饱水木质文物中含有较高是水分,不仅会影响到木质文物的原来面貌,影响了考古学的研究与发现,而且还容易受到外部细菌的侵害,使其组织结构进一步裂化。此外,饱水木质文物中的水分自然流失,必然会导致木材的干缩变形,这是由于饱水木质文物中的水分帮助其支撑原有形状,而假使在自然状态下减少水分,都会造成外形的干缩,并且这种干缩是不可逆转的,对木质文物的价值产生巨大的损害。因此,当前要加大对饱水木质文物的脱水保护力度,避免不当失水而造成干缩变形的现象。

二、出土饱水木质文物的保护研究进展

1.清洗脱盐

不论饱水木质文物在出土前处于何种水环境之下,待出土后都应当要对其采取清洗脱盐的方式。现阶段,使用最为广泛的清洗脱盐手段是利用蒸馏水循环进行置换脱盐,文物保护专家采用一种特殊的去离子水对木质文物进行循环置换,通过计算出置换溶液的导电率来衡量脱盐程度。采用上述的方法,通常能够有效地去除饱水文物中的可溶盐。然而,针对一些出土于海水环境下的木质文物,文物保护专家可能要面临更为复杂的工作,由于海水中的铁盐对其文物产生酸化反应,因而采用碱性气体或纳米材料进行中和。由此可见,清洗脱盐保护能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防霉杀菌

针对长期埋藏于水环境下的漆木器而言,其降解物质主要是以酸、碱及微生物等等,出土之后则主要通过氧化降解与微生物降解的方式,以此防霉杀菌。目前,出土饱水木质文物在这方面的保护已取得初步的进展。例如Mikkel提出了饱水环境对木质文物的腐蚀方式;Charlottle研究海水环境对木质文物的侵蚀影响;Uppsala提出了微生物、酸、碱、盐等物质对木质文物的侵害作用。我国相关研究人员也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比如胡东波研制几种防霉杀菌固体和液体,经过反复实践,研制出的防霉杀菌剂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3.脱水定型

关于饱水木质文物在脱水定型方面的保护进展,国内外诸多专家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欧洲最早采用混合油脂注入到饱水木器中,进而达到脱水的目的,但是运用这种方式脱水后的木器表面会变得干硬,颜色也过于深暗。之后,丹麦国家级博物馆开始使用明矾浸泡的方式来辅助混合油脂封护对饱水木器进行脱水保护,然而明矾浸泡加速了木质器物的降解。随着化学工业与文物保护的不断融合,越来越多的化学脱水定型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目前,使用最多的化学脱水方式主要有三类,即化学置换填充、置换聚合及置换脱水。

4.润胀复原

自然脱水后的木质文物势必会产生收缩变形的现象,因而失去其原有的文物收藏价值。因此,如何使得收缩变形后的木质文物回归其原来面貌是当前文物保护的重点工作。Hoffman采用1%浓度的NaOH作为一种特殊的膨胀剂,并对已经干缩变形的木质文物进行一系列的复原研究。但是,由于NaOH溶液碱性过强,加快了木质文物的降解速率,因而产生的效果不明显;Chaumat采用二氧化碳超流体在气压变高时注入到干缩木材的组织结构中,继而通过减压的方式来恢复其形状,但此类方法不适用于体积较大的木质文物。

三、结束语

当前,随着饱水木器保护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量出土的木质文物逐渐发挥者其特有的文物价值。出土饱水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要不断地积累前人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地创新饱水木质文物的保护措施,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作者单位:佳县神泉堡革命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