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研讨
2016-04-29丁宣雅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因此,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培养乐观自信、善于沟通、人格完善、和谐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生。当前社会是信息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引领思想社会的潮流,在多样化的社会中生存,大学生同样面临着多重压力,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促进大学生进步,培养高素质的青年队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出发,分析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具体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20世纪末,国家教育部门进行过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心理健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疾病中,肝炎排第一位,心理疾病排第二位。国家教委通过抽样调查证实,全国范围内约有20.2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心理健康教育俨然成为影响大学生智能素质、人格成长的关键要素。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1年3月16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这是教育部印发的第一个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主题的文件,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对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了全面、具体的阐述和要求。近几年来,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逐步发展,但在理论研究、体制机制、教育实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完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我国现行的旧体制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学校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教育并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相适应,缺乏主动性和变化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区别于其他科目的课程,它强调学生的主观参与,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自我化,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机制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特色化教育,要发挥创造性地建立个性化的教育体制机制。
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配备不足。纵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我们发现,具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教师师资匮乏。这一方面源于长期以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一方面源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存在的非专业化。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三、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
建立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工作,要以此为基点将教育落到实处。健全组织机构,管理工作标准化,且不能拘泥于表面。从宏观来讲,要积极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在人员编制、制度建设和资金收入等多方面进行体制机制的完善,有效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应建立相匹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机制,通过阶段性的评估,为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实用性参考资料。
首先,应把制度建设放到首位,充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以制度化的形式宣传给学生,从制度上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性依据。其次,学校应优化健全现有组织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工作体系化、标准化,建立一套属于自己院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高校可以制定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工作任务、内容和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从组织机构来说,可以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由主管领导负责督导和组织,还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形成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架构。其次,要建立具有院校特色的教育体制,由于各高校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机制应对措施的不同,使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管理级别、隶属关系上也有所差异,这样的差异使各个高校在管理、决策、实施方面也更加有特色。
(二)多措并举致力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可以开设必要的心理教育课程,旨在通过专业化的知识讲授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心理教育。在课程的开设于讲授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和性格特点,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讲解。要讲求因材施教,要注意采用多样化的心理课程训练鼓励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逐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组织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开展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们自己通过切身的参与得到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实践加深自己对实际学习的理解,使其自身得到更好的教育并且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第三,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从队伍建设和队伍素质提升两方面入手。安排一些相应的专职教师负责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一支专业的专职教师骨干团队,要求专职教师们具备心理学教育素养,提高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性,这样的队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绝对性优势。其次,切实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养。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培养具备师德和师品的好老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书育人,以此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
总之,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前提,高校有必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新基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致力于培养健康、向上的优秀青年。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