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思考
2016-04-29秦良泽
高等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年轻有为高素质人才的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应身心健全、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长期以来,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文化活动的分离现象较为严重,课堂教学在高校体育中始终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而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则长期处在高校体育和学工建设的边缘位置上,其被重视程度极为低下。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工作者,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应是辅导员思考的问题。
1 目前国内高校课外体育文化活动现状
1.1 大学生目前体质状况调查
通过对近几年我校学生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数据分析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的体质健康相关数据和往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出现了明显的不同,情况不容乐观。学生的耐力、爆发力等方面的数据不容乐观。而通过对校医院的调查可以发现,现代高校的学生存在易生病的问题。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学生经常性地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这说明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有比较大的问题。
1.2 大学生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现状
1.2.1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体育实施中表现出重形式轻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管与保障措施,导致学校体育长期流于形式。而体育教学周期短、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也是摆在体育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采取开设2年的做法:一年级为不分选项的基础课,二年级为选项课,选项包括篮球,足球,排球,轮滑,体育舞蹈等等。上课时间基本上采用每周一次的大课,虽然一次课是90分钟,和理论课相比时间安排较长,但学生相隔一周后才能有下一次体育课。通过针对同学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问卷中数据分析可以看得出来,大部分学生因为网络游戏、兼职等多种情况的影响下很少去锻炼,其主要的体育锻炼还是源于体育课堂上的活动。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的业余活动能够参加运动的只占5.34%,比例很低,而玩游戏的占到26.70%。学生对可与运动的积极性不高或不主动,这就需要辅导员去引导,去说服。
1.2.2体育活动场所的使用和器材的设置
完善的体育活动设施是进行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制约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除了学业负担以外,没有合适的锻炼场所也是主要因素。在发达国家大部分高校都拥有较为完善的体育场馆设施,这些场馆设施、场地干净,器械正常使用。我国高校体育设施受经济水平的制约还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扩招”更使许多高校生均体育资源出现负增长,甚至体育教学场地都十分紧缺,加大对体育场馆的投入是当务之急。
从表2可以看出,受锻炼场地影响而不去锻炼的学生占到48.07%,将近一半,说明学生的锻炼完全依赖于场地的占多数,这同样需要辅导员去引导学生锻炼方式的多样性,不能完全依赖于场地。
1.2.3 早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流于形式
早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可是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早操和课外活动都是由学校团委和各学院学生会组织的,有的学院以限定的内容为主,具有形式化;有一些学院虽然不限定活动内容,但有一定的随意性,没能真正促进大学生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2 如何改变现状
2.1 要充分认识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很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学生的课外活动。只有调动起同学对于课外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才有利于更好的开展相关活动。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取向,结合自身的素质能力而开展具有自主选择性的体育锻炼方式。是学生展示运动技能、突出个性发展、缓解学习压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构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突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长期保持体育锻炼。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参加体育文化活动可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减轻抑郁和焦虑状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身心健康教育手段。在课外体育文化活动进行中,尤其是集体活动特别有助于增强同学之间感情上的交流,体验合作的乐趣、增加彼此间的亲密感,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2.2 加强认识,制定常态化的规划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作为有效的提高或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在制定常态化的组织与发展规划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项目选择:辅导员可和体育老师进行沟通做到“因材施教”,宜选择那些娱乐功能较强的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项目,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2)活动时间:有研究显示,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越激烈、时间越长、次数越多对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理想。有实验研究表明,每周锻炼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每周锻炼时间在3小时以下(平均每天不足半小时)的学生。数据显示每次1小时以上、每周3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改善效果比较好。
这就要求辅导员和体育老师,应强化对课外体育文化活动重要作用与意义的理解与把握,将开展有计划、有规模、可持续发展的课外活动置于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可以通过开展校园体育节、开展趣味性体育运动会等,有针对性的体育专题活动等形式,确立常态化发展的内容体系。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将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纳入到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
3 总结与建议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当前高校的学生体质已存在较大问题,建议作为老师特别是辅导员要采用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引起高度重视,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健康的体魄。辅导员平时和同学们接触较多,应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适时的对同学思想进行引导,促使同学们充分重视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对同学们身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学校来说应该营造一种有利于课外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的氛围,不能将课外体育文化活动的功能局限化。
(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