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再建的思考与实践
2016-04-29刘玉斌
学校,是文化浸润的地方,有什么样的文化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内涵发展之路。文化育人与内涵发展,互为倚重,共同指向了学校教育的使命与愿景、意义与价值。学校文化建设是现代学校的核心任务。但在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怪相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只有在剖析怪象的基础上对学校文化进行再认识,才能做出有效的、健康的学校文化诊断和再建。
学校文化建设的怪象
怪象一:口号文化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口号盛行。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管理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学校口号等等一大堆,但要么空洞无物,要么表行不一,要么之间是割裂不融合关系。
文化理念系统的形成要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哲学根基、完整契合的体系、师生的认同。
怪象二:潮流文化
任何文化有其潮流。教育要有其时代性,但学校文化完全跟着潮流行走,急功近利,丧失其教育的本质是相当危险的。当前学校发展的较为普遍的弊端是过于关注短期利益和显性成果,注重外部表现多于内涵发展,看重的是学校的“结果性表征”,学校失去了对自身使命的关照。
教育是朴实的。教育的本质是任何时代无法改变的。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下一代。我们要让文化引领学校回归教育的本义。
怪象三:装饰文化
学校都十分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怎样建设自己的学校文化?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普遍很模糊。不少学校把学校文化建设的工夫重点花在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上,并称之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面子”而不注重“内涵”,除了能反映决策者的“文化”外,它违背了学校文化的本义,或者说这是一种“没有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这只能是一种装饰的堆砌。
校园文化的物态建设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在文化核心的基础上建设富有特色的环境设计。避免学校提出的理念文化与显现文化之间的脱节。
怪象四:文化只创新不传承
学校文化在学校建立时就已经开始“显山露水”,它是一代又一代在这里成长的人们对学校生活的体验与发现、对教育教学问题永不停息的发问与追逐、对学校状况和教育规律不懈的探索与研究的结晶。
新任校长在思考学校发展时不能一味地为创新而创新。提炼一所学校的文化自然应当从学校的历史出发,解读、理解学校的文化必定依赖于学校的历史,构建、塑造学校的文化更离不开学校的独特历史。
怪象五:忽略文化主体的存在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既是学校文化的体现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不应该是校长和个别教师的建设过程,而应该是师生文化共建的过程。
学校文化的再认识
学校文化像一种情感和信念的“地下河流”,流注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牵引着学校成员、各项工作朝着一个共同的愿景前进。首先,校长要肩负起传承发展学校文化的历史使命,成为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和领导者。学校文化不仅是学校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主题,是学校的生命所在。良好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和学生进步的肥沃土壤和广阔空间。
首先,文化对于学校来说是气质性的,它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是一种厚重的积淀,是学校独特性的核心表达。其次,文化对于学校来说是整体性的,是隐藏或显现在学校的每一个方面上的,是一种整体的独特性,是别人学不来的。再次,文化对于学校来说是生命性的,它具有生长性、创新性和内在的活力。所以,一所学校是不是有特色,其根本标志就是学校独特文化气质的形成。
因此学校要树立文化识别系统。成功的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识别系统。学校识别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视觉识别系统(VI)。理念识别系统是学校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精神的原动力,是学校运行和发展的“CPU”,是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的基础和依据。行为识别系统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来表达理念,实现学校的使命和目标。视觉识别系统通过一系列独特的色彩、图案以及声像文字来表达理念,使人们对学校印象深刻。三者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学校文化的再建
学校文化代表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文化所代表的精神、力量及其提供的氛围不需要也不是靠物质的弥补就能见效的,而必须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追求、校训等精神层面成为学校上空的主流空气,让每一位置身于校园中的学子深切地感受到此处与外界的不同。
下面我就以松小为例,谈谈学校文化再建的实践与思考。
一、关注文化理念体系的再建
按照系統论的观点,学校就是一个系统,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文化理念体系的再建需要遵循四个原则:传承性;系统性;融合性;适应性。
如何再建学校的文化理念体系?
由于校长的地位和职责,校长在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仅如此,一所学校的文化通常总是在校长身上得到比较集中的体现。因此,历代校长和现任校长是提炼学校文化的首要人物。我们通过了解校史、访谈、查找资料等方式,从松小校长们那儿获取学校各个阶段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教风,以及他们所主张的教育教学思想等。松小创办于1994年,第三任校长曾建胜在2000年提出“四园式”发展目标,坚持“以德治校、以研兴校,以质强校,以俭持校”的办学思路。同时打造了很多的特色项目,譬如名师工程、学生评价体系、和谐校园等,这为松小的“快乐发展”的办学特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真正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营造学校文化的主力军,对学校文化的形成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亲历、见证学校成长的老教师,我们从他们那里收集关于学校的故事。对于在岗的教职工,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请他们参与学校物态文化建设中,当学校拟将游戏区拆除,建设一座“数字乐园”时,一位老师提出不同看法:游戏器械区是孩子们课间最喜欢去的地方,拆除它是非常可惜的,我认为数字乐园可以择地建设。在松小理念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我们积极征求教师意见。当松小的教师在回答“您认为我校的价值目标追求是什么?”,一位教师的话语充满真情实感:让学生天天都盼着上学,让教师天天都盼着上班的乐园。“您认为我校教师成长追求目标是什么?”,教师云:做好当下。这样的教师在价值追求中能做到了眼高手不低。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体现在学生的成长中,因此,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看法和建议也至关重要。已毕业的学生身上所流露出来的某种共同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这所学校的文化品性。我们从他们身上或是记忆中寻找学校的印迹。对于在校的学生,我们可以通過观察、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让他们参与松小理念体系的建构中。他们在《松小理念体系建构的征求意见》中回答“什么教师是快乐教师”时说:每个孩子在老师心中都是一颗种子的老师才是快乐教师。回答“学校在创建“快乐发展”校园文化过程中,可以增加哪些举措来提高你的内涵发展需求的快乐指数?”时我们的学生说:每个班种一棵代表班级的植物,陪伴孩子成长;设置校长接待日,能让优秀或进步的学生与校长喝下午茶。这样的学生阳光快乐。
此外,我们还从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东师大专家、社区代表和学生家长那里,获得他们眼中、心中的松小学校文化。
二、关注与学校文化相契合的文化事件的再建
事件一般是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已经发生的产生相当影响的事情。以往多用在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的、负面的事情上均会用上“事件”二字,以引起众人的关注。2008年人民网文化频道与人民日报文艺部联合主办“2008年度十大文化事件”,文化事件必须是中国值得回眸的重大事件,其中“奥运开幕:中国元素世界瞩目”入选。自此,算是给“事件”二字拨乱反正,原本它就是一个中性词。
盘点松小走过的2015年,其中有最值得松小人回忆的“六大文化事件”,我们呈现他们的原因是在于使送小的行为识别系统更具有标识性和独特性,同时也是为了将松小文化活动能多元、持续地发展。
毕业文化节
2015年松小“凤凰花开季,文明成长路”毕业文化节活动由三个主题超市组成:亲子讲堂、社会考察、社会实践。首场活动中,9位情商拓训师通过“破冰之旅”,打破班级界线,把207位毕业生分成17个组进行心理拓展,让这些即将毕业的孩子们又交到了新朋友。同时我们通过六年级家委会常务会议,充分调动每一个家长的社会资源,为孩子们安排了多达14个实践活动和考察项目,并将这些活动汇聚成了一个“活动”超市,让孩子组团自选,自行安排每日活动。
快乐教师
2014年9月我校推出《快乐教师评选方案》,2015年2月开始实施,同年12月展示推广,经过“概念形成——布置宣传——海选初赛——海选决赛——人物定格——风采展示”六路径。历时一年半,2015年12月13日下午,一场轰轰烈烈的厦门市松柏小学首届“快乐教师”松小首届“快乐教师”闪亮登场。他们快乐秘方是: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我们向全体松小教师发出倡议:做一名快乐的教师吧——因为快乐使我们年轻!
快乐星期四
为了实现“让每个孩子能有一种兴趣”的目标,促进学生特长发展,拓展快乐课堂的内涵,我校于2014年9月份正式启动“快乐星期四”活动。全体学生都到他们自愿选择的社团里参加活动。“快乐星期四”活动绝不是热热闹闹、嘻嘻哈哈的玩乐活动,绝不能只注重娱乐作用而忽略教育功能,它是学校提炼出的51个“快乐元素”的集结阵地,更引导着松柏少年理解“快乐”、发现“快乐”、体验“快乐”、收获“快乐”、传递快乐!
主题文化办公室
2015年2月开展“我的办公室我作主”主题文化办公室布置交流评选活动。学校首先给各办公室统一配置了书架和泡茶桌。接着,各办公室因“室”制宜,整合办公室现有空间,优化设计,合理布置,打造了一个个高雅,美观,和谐的“家”。办公室的每一面墙壁都散发着文化的气息。
为快乐课堂解码
2015年4月课题研究组设计了“魅力密码生成表”,这是将2014年我校研究并试用的“快乐课堂元素表”进一步改进。魅力密码由两部分组成:基本要素+增值法宝。基本要素主要有三个维度:第一,是由原元素表中情感、氛围、态度三个维度融合而成的愉悦氛围,提炼出激情、尊重、愉悦、互动、自信、专注六个基本要素(这是快乐课堂的前提);第二,是将“快乐元素表”中的学生策略、教师策略、评价三个维度融合成教学过程的有效策略,提炼出自主、合作、探究、赏识、激趣、启思六个要素(这是快乐课堂的内核);第三,是将元素表中收获和追求两个维度合并为收获快乐,提炼出知识增长、能力提升、情操陶冶三个基本要素(这是快乐课堂追求目标)。增值法宝属于教师个人风采、特有的魅力法宝。
松小学生语文素养
第九届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厦门工人体育馆举办。松小作为本次活动的协作方,16个班级的孩子,亲身体验了参赛教师风格迥异,异彩纷呈的课堂,课堂上,孩子们落落大方的仪表,敏捷睿智的思维,自信大胆的表达,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高的语文素养,给与会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赞叹。正因为孩子们出色表现,厦门市教科院决定同年12月31日下午由松小独立承担市首届“创设多元化平台 培植学生语文素养”的素养展示活动。
三、关注学校文化的诊断
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的行为和学校的各种事与物在现行学校生活模式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分析、概括与表达。文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文化是依附在行为、现象中的。因此,文化是可以诊断和改造的。当然,我们不可能对学校的所有文化现象进行绝对、完整的了解,而只能通过“点”,即学校文化的象征性事件、人物、行为、现象等去诊断出属于学校特质的文化。
彼德森和迪尔提出的文化建构包括三个关键步骤:解读学校文化;评估文化;强化积极因素,转化消极因素,重构学校新文化。
而松小学校文化再建是由“四路径”组成:提供文化诊断信息——寻找发展性文化策略——提供行为文化指南——实现文化优化
2015年4月7日,课题组成员完成《关于文化发展SWOT分析(诊断)》为学校文化的再建提供诊断信息。
特色创建课题组成员各自进行了认真的“松小文化发展诊断”,可以说,松小已经固化的的积极文化得到大家认可,让学校上空弥漫着“快乐文化因子”,但也不排除空气中掺杂着其他因子,学校从诊断书中摘取了较普遍反映的建议和问题,我们从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物态文化、教师的价值观、教师目标追求、教师工作态度、办公室文化(特指软文化)、团队的积极向上氛围、学生习惯养成、学生的品格养成、学生阳光心态、学生综合素养共12个维度中提出28条发展性文化。2015年4月12日课题组成员完成《松小发展性文化的策略征求》,为学校“文化再建”提供“行动策略”。
在课题组成员完成的《松小发展性文化的策略征求》中,我们寻找到了很多问题解决的策略,我们将诸多策略形成《松小学校文化再建的行动指南》,将在日常工作中强化积极因素,转化消极因素,重构学校新文化。解决“如何从文化事件中充分体现精神文化?”问题的策略是:反复宣导文化理念体系及内涵意义,同时将文化事件成为精神文化的体现,形成互补互促关系。解决“如何让学校物态文化有其自己的故事?”问题的策略则是:挖掘学校文化背后的故事,传播每个文化故事并能深入人心。
学校文化其实没有完全具体的形态,看似难以捉摸,却深深地融合在师生的血液中,清楚地显现在师生的话语和行为气质中。学校文化是要加以甄别和诊断,每位师生都要为积极文化的再建作出努力。
(作者单位:厦门市松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