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

2016-04-29张虹

知识文库 2016年24期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联系的主要渠道和“铺路石”。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课的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并且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并且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笔者在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课堂提问技巧,供同行参考:

一、“问”之有据

提问对学生来说是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因此提问应该是在学生对某些数学现象,某些数学研究有了一定的感知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数学新课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设计问题时,教师要从内容到形式仔细斟酌,尽量做到可以求新,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使他们享受获得新知的乐趣,从而达到“引起疑,启其思,增其识”的目的。

例如:笔者在教小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时,其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数,课堂上我拿出一个苹果让小红和小明分着吃,并且及时地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合理啊?”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平均分。”这时我就把苹果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人得一块。接着问:“你们手里的半块苹果是几份当中的几份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好吗”?小红看着手里的苹果说:“我的苹果只是两份当中的一份,是不是该叫两分之一啊?”小明也抢着回答:“我的苹果也是两份中的一份,是不是也叫两分之一啊?”我马上给出肯定的答案:“对,我们就用1/2来表示。”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提问,我不仅让学生自己回答了问题,还让学生加深了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以此为基础,后面的重点和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感性理性认知之认知,应从教学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针对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提问设计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不应忽略实际造“空中楼阁”。

二、“问”之有理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要在教学中有效提问,教师是关键,因此作为教师更应该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问题,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果将课堂活动比喻成马术活动,那么学生就如同奔腾的小马,而教师就像是“骑士”,教师握着无形之中的缰绳,把握着整个的前进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只有不“信马由缰”,让学生通过努力思考,在探索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才能避免随心所欲,信口开河的发言,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

比如:笔者在教授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的内容时,我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等边三角形,并且提问:“这个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180度。”我接着提问:“如果把这个等边三角形等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这时出现两个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回答是90度,有的学生回答是180度。我追问:“怎么得到的90度?”有的学生会回答:“180度的一半等于90度。”这时我会说:“我们一起来探究哪一个答案是正确的?”然后我用课件演示等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他们得出统一的答案:各是180度。这时我会让学生们说出他们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然后我再让学生们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把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角?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提问,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使学生更清楚的知道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即启迪了学生智力又帮助学生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三、“问”之有移

新的知识点形成以后,它还可以发散、深化,使知識得以迁移、发展,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认真研究课本和考纲的基础上应该选定一两个迁移和发展点,引导学生去获得发现知识的方法和思想。

例如,在讲除法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2只小兔子分6个萝卜,可能有几种分法?”学生们都积极回答,教师板书学生的几种分法:……。这样让学生从分的状态来入手,从中经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过程。接着笔者又提出这样问题:“同学们认为哪种分法更合理,为什么?”学生在讨论中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在理解分得同样多的合理性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接着笔者在“小兔子分萝卜”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问题:“3只小熊分9个苹果,要让每只小熊分到同样多,该怎么分?”与“小兔子分萝卜”的问法不同,我对“小熊分苹果”的提问是直接问每只小熊分到同样多,该怎么分?在学生不同的“平均分”方法中,一次次体验“同样多”,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

根据这一教学难点,我在“小兔子分萝卜”和“小熊分苹果”的基础上,又设计了“小猫分鱼”的问题:4只小猫平均分16、17、18条鱼,每只小猫分到几条鱼?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1:“4只小猫平均分16条鱼,每只小猫分4条。”

学生2:“4只小猫平均分17条鱼,每只小猫分到4条后,还剩下1条。”

我问学生2:“为什么这样分呢?”让学生说出理由。

学生3:4只小猫平均分18条鱼,每只小猫分到4条后,还剩下2条。

我也让学生3说出这样分的理由。

“分物”有随意分与平均分,平均分中又有刚好分得完的(没有余数的)与不能刚好分完的(有余数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会不厌其烦地问“你为什么这样分?”这个问题,就是为了突破有余数的“平均分”这一教学难点。

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寻找知识迁移、发展点,应注意其时效性和可行性,应从知识本身出发适当扩展,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这样知识就成为一个丰富的、充实的整体。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曾经这样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而“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體艺术”。因此,作为老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真正的从学生的实际、教学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目的。

(四)问之有“道”

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绝不可以厚“教”薄“学”。俗话说的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正确的“导”,学生主动的“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避免教师“一问到底”、“自问自答”的情景,不能因为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参与度。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课堂提问作为教师课堂“主导性”的重要维度,自然也不能忽略学生积极参与的作用,教师的导、教师的提问,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从而将“知”更好的转化为“能”。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问之有“道”、问之有“度”,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尺度,教学相长,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密切配合,共同提高。

例如,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所以依据着学生们对于圆形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之上,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从而联系实际让学生熟悉“圆”的文化、文学概念,由表及里的带领学生去接触关于圆的数学概念。

紧接着笔者提问道: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学们可以借助圆规自己画个圆吗?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具体可感的基础到了圆的概念。

我问学生:“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笔者进一步将圆的概念引申到数学领域,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下,积极地自主探究,分成小组来合作,同学们有的通过实际测量;有的通过把一个圆先对折,再对折、对折,这样一直对折下去,展开后就会发现圆上有许许多多的半径,从而推论出“半径处处都相等”。

综上,问之有“据”、问之有“理”、问之有“移”、问之有“道”这四种提问技巧是使课堂提问行之有效的充分必要条件,教师在提问时可以通过贯彻启发性原则,在讲授过程中设置一些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认识活动,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目的。这时的课堂提问便是启发式的教学,而不是教师一问到底、一讲到低,这就变成了枯槁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此外,教师提问时应讲究语言艺术。一节好的课堂活动,离不开教师独具魅力的个人风格。提问以口头语言为媒介而展开,因此采用提问的教学手段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么问”、“如何提问才能引起学生兴趣”成为了一些教师内心困惑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力求语言清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同时也要增强一定的幽默感,提高语言的感染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答你所问”。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