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贫困地区素质教育
2016-04-29赵张林
本文就贫困地区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开展贫困地区素质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旧观念严重束缚素质教育的开展
用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指导教学,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影响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当前,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严重束缚着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素质教育的开展。
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观念
作为学校的主管部门,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要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估,这本无可非议。但在评估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升学率、合格率,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仍然未走出应试教育的“围城”,怎么能指导各级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呢?
⑵校长的观念
校长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的观念,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有重要影响作用。但是,应试教育在校长观念中根深蒂固,这也是影响贫困地区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首先,校长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和强大的社会压力下,制定学校管理的各项制度时,突出了升学率、合格率,用“二率”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其次,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反映出校长“重主轻辅”的思想,这与素质教育提倡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
⑶教师的观念
教与学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处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所以,离开教师谈教育改革,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观念,无凝对素质教育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中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思想。只要学习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似乎成了不变的定理。至于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身体素质方面、文学艺术素质方面以及劳动技术素质方面如何,则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可见,教师中“重智轻德”思想的存在,对于开展贫困地区素质教育十分不利。
⑷家长的观念
在贫困地区的农村,由于自然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大多数农民还不富裕,而且农民的负担依然很重,他们的希望就是孩子。如果孩子学习好,他们为孩子做饭、洗衣都十分乐意。而学校所提倡的让学生闲暇时间幫大人洗衣、做饭等,往往成了一句空话。只要孩子学习好,将来能考上大学,至于这素质那素质,根本不当一回事,这成了贫困地区农村家长的普遍想法。
⒉教师队伍的现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然而,在贫困地区农村的教师队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素质不高。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
⒊教育经费的缺乏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偏远农村,没有能力开展素质教育,学校的一些课程形同虚设。在我区有些完小和教学点,体育教学器材几乎没有,音乐方面没有一件乐器,更不用说电脑之类的设备。试想,再这样的条件下,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吗?因此,奇缺的教育经费是制约贫困地区素质教育实施的抑制条件。
二、应采取的对策
⒈加大宣传力度,使素质教育深入人心
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媒体、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内容等进行大力宣传。同时,对于应试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也进行深刻剖析,使素质教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⒉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实行新的评估标准,把中小学生“减负”工作落到实处,改变过去只重视“二率”,轻视素质教育的做法。
其次,应从转变校长观念开始。校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校长观念的转变,才会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得到有力支持。
再次,应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入手。教师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其教育导向直接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应首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尽早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子,为实施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家长观念的转变也很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观念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影响很大。所以,作为家长,也应从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出发,对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各项活动进行强有力的支持。
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目前,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主要有:一是进行继续教育,使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在教学方法上改进,教学能力上提高。二是通过自学、函授等形式不断“充电”。
4.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物质保障
首先,中央财政应对贫困地区素质教育拨出专款。其次,资金向贫困地区大力倾斜。
总之,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既是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的发展对于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将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解决贫困地区的教育落后与逐步调整地区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等问题对于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来说都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