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越发展观对马克思跨越思想的突破
2016-04-29常东秀
马克思晚年提出了他的跨越思想,即东方落后国家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進入社会主义的设想。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晚年跨越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分别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基础、发展目标、发展手段和途径等方面对马克思的跨越思想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形成了新的跨越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马克思晚年在深入研究大量有关人类学资料和观察世界革命运动走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跨越思想。20世纪,俄国、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相继发生,证明了马克思的预言和设想,但其理论和实践都只停留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而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一些挫折,没有实现真正的跨越发展。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艰辛的探索,实现了新的突破,总结出了科学的跨越发展理论,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进一步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一、马克思晚年的跨越思想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其理论和实践主要就是围绕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主张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而展开的。所以,早年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在原始积累时期所遭受的可怕波折以后,晚年的研究视角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在深入研究《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马克思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有着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特殊国情,主要表现在其得天独厚的农村公社的土地所有制方面。
这一发现促使马克思开始重新思考有别与西方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途径,即俄国、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是不是可以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东西方革命的互补,利用处于同一时代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一切肯定性成果,直接由原始的农村公社发展为现代所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式。恰巧,俄国革命正好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写信给马克思,向马克思请教俄国农村公社未来的命运,即俄国革命后俄国社会将来的走向问题,马克思在复信中给出了他的建议,首次提出了他的晚年设想,就是希望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能够在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基础上,走一条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发展道路,从而避免资本主义在原始积累时期所经历的血与火的灾难,即“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性成果”,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也被称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晚年跨越思想的继承与突破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思想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20世纪俄国、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可惜的是后来的俄国和中国都只是停留在实现了跨越资本主义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阶段,而对在社会主义阶段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理论,更没有付诸于实践,反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遭受了巨大的挫折。所以,真正实现了对马克思跨越思想的继承和突破,真正把马克思跨越思想付诸于实践的还是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开始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经历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样巨大的挫折以后,他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在坚持的同时,更看到了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和巨大风险,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绝不能再重蹈覆辙,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重新开启一套新的建设模式,实际上就是所谓的跨越式发展的思想,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主张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将来进一步实现现代化,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而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上述邓小平有关跨越发展的思想,实际上主要就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基础、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和手段等方面对马克思跨越思想的进一步创新和突破。
首先,明确指出了我国实现跨越发展的社会基础。邓小平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之初就号召人们要深入了解我国目前的国情,指出人口多、底子簿、生产力水平落后是我国当前主要的国情。指明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在上层建筑方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跨越,也即只是在生产关系方面实现了社会主义,但在生产力方面却远远没有达到所谓社会主义的程度,从而得出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进一步指出了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以及根据主要矛盾所制定的初级阶段的总路线和总纲领,为我国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并进一步强调要以此为起点,开始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跨越,以期达到真正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既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也是吸取以往我国不切合实际超越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邓小平领导社会主义跨越发展所着重强调的物质基础。
其次,确立了我国实现跨越发展的伟大目标。起点底,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远大的抱负。恰恰相反,了解国情是为了我们更好的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邓小平明确把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实现我国的现代化作为今后及很长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标。邓小平在深入研究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坚持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应该表现出其巨大的优越性,得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体现出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来,从而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明社会主义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甚至更大的目标。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的方向。马克思只是为我们指明了通过跨越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至于社会主义通过跨越式发展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马克思还未来得及作进一步的说明,邓小平跨越发展目标的提出,是在继承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基础上,对其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和突破,是对马克思跨越思想的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再次,提出了我国实现跨越发展所要采取的途径和方法。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果断把社会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发展经济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来发展的问题,还按照以前的旧制度、旧体制,很明显不足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不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经过多次科学调研和出国考察的基础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快速发展、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途径,认为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希望”。改革开放,顾名思义就是对内搞改革,对外搞开放。对内搞改革首先要改的就是经济领域,改革我国多年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纯而又纯的完全的公有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發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过去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有这些举措旨在改革我国过去僵化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对内搞改革的同时,对外要打开国门实行开放的政策。邓小平指出,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不能完全盲目排外,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比我们早了三四百年,创造了许多积极的成果值得我们去学习,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想要在开放的格局下求生存求发展,关起门来搞建设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我国要想在短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想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和世界接轨,和资本主义国家互通有无,吸取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所以说不开放也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成就无疑也证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实现了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跨越式发展。
三、未来我国实现跨越发展的目标走向
从19世纪马克思的跨越设想,到20世纪俄国和中国的跨越实践,再到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跨越式发展,无疑证明了马克思的晚年设想不仅是能够实现的,而且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成就已代表着过去,未来中国要想继续这样的辉煌,必须不断寻求更好的跨越式发展的途径和方式,进一步巩固我国的国际地位。
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求生存求发展一直所希望延续的国际局势。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一直本着和平与友好的态度与世界各国相互交往。目前,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既能够有效防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施加的各种压力,又能够积极探索出和资本主义国家融洽相处、互相取长补短的有效方式,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进一步发扬的。为了将来更好的实现跨越式发展,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我国坚持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开放合作创新的发展方式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和资本主义国家一道谋发展促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作者单位: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