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模块化
2016-04-29关华
前言:课程体系是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按照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组合而成的知识系统。科學、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对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有着重要意义。运用模块化思想探索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了解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是准确制定培养目标,从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应用型人才与其他类型人才相比,有三大特征:一是知识学习以实践为参照,强调学习基础的、成熟的和实用的知识;二是以能力培养为本。这里的能力,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岗位适应、就业创业、人际关系等社会实践中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三是人才培养过程注重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人格。课程体系的形成取决于培养目标及规格标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必须以人才的核心能力为参照。着力从三个方面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一是按照“平台+模块”思路,统一规划学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强化基本专业素质培养;二是突出行业性和职业性,强化综合专业知识结构的养成,体现人才的复合型、实践性;三是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突出外向型人才培养特点。
一、应用型课程体系模块划分
基于应用型“知识+能力+人格=人才”的理念,课程模块可规划为知识、能力以及人格培养三个母模块。知识模块又可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等。能力模块又可划分为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模块。人格培养模块中又可划分为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模块等等。以人才培养目标母子模块为依据,在具体的专业课程体系里继续划分子模块,明确各模块课程组成,从而构建教学体系。
二、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原则
课程体系模块式设计是以社会所需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为导向,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按照学科教学内容的内在有机联系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分解和组合的过程。其原则一般如下。
(一)模块目标一致性原则
虽然各个模块相对独立,有其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子模块支撑,但每个模块都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是学生获得某个方面的学科知识,得到某种思维和能力的训练,从而具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某方面的素质的保证。各个模块的目标及功能最终指向高度一致。
(二)模块内部层次性原则
模块之间的层次性,体现了整个课程体系内部的关系和秩序。同一层次的课程组合在教学安排上是并行关系。不同层次的课程有不同的功能和顺序。比如知识模块,可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和专业知识模块。一般来讲须先完成基础知识模块,奠定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再学习专业知识模块组合,进入高年级增加专业方向模块组合课程。
(三)模块间梳理渐进性原则
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及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因此,模块的衔接要遵循渐进性原则,明确其顺序。
(四)模块集成性原则
各个模块的设计除了内部功能的有机组合之外,还要兼顾与其他模块的配合度,需有层级,有渐进的规划模块。集成性是指各个模块分层次、按顺序,链接在一起,各模块之间要相互联系、对接、匹配。各模块最终形成有机的整体,共同服务于最高人才培养目标。
(五)模块动态化原则
课程模块的弹性化,既要保证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足够的选修课,同时要让学生学习有一定的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可以在不同方向设置几个课程组合,学生按照方向选修课程,更有一定的合理性。课程模块动态化,按照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组合,同一方向的不同课程可以根据市场、师资等情况,进行灵活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制定者可以根据专业发展的状况,对模块进行修订,大大缩短教学计划周期,保证课程体系跟进市场,面向行业最新动态。
三、构建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的作用
(一)有助于明确顶层设计
由于教学体系模块化,各个模块功能明确,层级分明,模块设计直接来源并指向学校顶层设计,有助于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对顶层设计一目了然。对学生来讲,选课目的更加明确,对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培养目标明确。对教师而言,明确了所授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功能和定位,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对教学管理人员来讲,由于课程体系模块顺序和层次清晰明了,有利于教学管理的规划、检查、质量监控及测评。
(二)有助于课程体系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整个模块体系相对稳定,便于强化基础教学,打下牢固基础。同时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可以进行相对自由的模块链接,增强课程体系的弹性、动态以及灵活性。子模块内部课程组合具有开放性,可根据学科发展和市场动态及时调整,有利于加快整个模块的市场反应和学科知识更新速度,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有助于提高办学效益
由于模块相对稳定,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师资力量调配均可以相对稳定,有利于同步设计学科专业平台课程实践教学模块,共同建设和利用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平台,有利于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作者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