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2016-04-29张华龙雄辉

知识文库 2016年24期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如火如荼,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改善。现如今,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刚刚建立,尚处在初期阶段,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所以,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还需要被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监控需要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的软件保障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主要育人模式,工学结合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在21世纪初期,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全体成员在会上对它进行了全面的诠释,他们将工学结合解释为:“工学结合是书本上的知识学习与工作中的实践学习有机结合的产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与之相关的工作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取相应的工作报酬,然后将他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到书本的理论学习中,这样有助于学生们在学习中更加深入的去分析与思考他们遇到的难题,这种相辅相成的互助模式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此,为了使服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得到很好地实现,工学结合模式将充分的利用学校和企业这两种教育资源,并将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最理想的情况是做到无缝对接模式。通过工作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实践工作,将书本中的理论与实际生产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工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工学结合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目标是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提高、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它将现代教育制度与社会实践杂糅在一起,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实践制度。现如今,工学结合模式培养体制已经取得了成功并且效果显著,除了整个教学体系被完整建立的这个因素以外,实践教学质量被很好地进行监督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实践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在阅读了大量文献并且做出相应的总结后,我们发现大多数文献更加注重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很少有文献关注如何去构建,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已建立的保障体系为中心,去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本文主要讨论一些自己对工学结合模式概念的认知以及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1工学结合的概念

人们对工学结合概念的定义与理解,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教育政策文献中的工学结合以及学术文献中的工学结合。下面是本文对这两个方面来源的一些理解。

1.1工学结合在教育政策文献中的理解

在1991 年10月17日,《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这一文件被国务院发布,这是“工学结合”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有关教育和职业教育政策的文献中,在这份重要文件中, “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想法被提出。自那以后,大量的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以此想法为目标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直到2005年初,虽然大量的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对“产教结合”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同时也对它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在此期間,所有的教育政策文献基本上再未提及“工学结合”这一想法。一直到了2005年3月2日,在职业与成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的总结讲话中,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同志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三个转变”的文件中提到: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产教结合需要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学校与企业之间要有更加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并再一次重申并且大力提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此后,职业教育实践改革的重点变成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职业教育理论界研究的重心也已经转移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上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一文件在2005年11月被颁发出来,文件中再一次明确了一个想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这种培养模式要大力推行。

1.2工学结合在学术文献中的理解

在1993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期刊中发表了这样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是由沈阳市第二服装学校的教师撰写并发表的,论文中提到,沈阳市第二服装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学校大力发展了校办工厂,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有关服装理论知识的同时,课下时间在学校大力发展的校办工厂中得到了实践的机会,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生产活动,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有机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这篇论文是国内最早对工学结合这一概念给予解释的研究型文章,同样,这篇论文的作者也没有对工学结合的内涵进行诠释。从1993到2004年的11年间,工学结合犹如石沉大海一般,教育学界的学者们并没有关注它, 在这期间,有关以工学结合为题发表的论文仅有不到10篇文章,而且文章中的内容主要偏重于,在高职院校中,探索工学结合的经验,很少有人探讨或者思考工学结合理论上的意义。在2005年时,随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再次被国家大力倡导以及推行, 工学结合才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以及学者们研究的重心才开始转移到工学结合上来。

2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考及一些建议2.1多措并举,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得到提高

职业教育发展的灵魂之处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工作与学习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工作平台,在实际工作中,想把这种模式落实在实处还是有相当多的困难。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如《职业教育法》已被国家制定,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执行力不够,又或者缺少切合实际的具体措施,从而导致实际操作中,高职院校是主动地,而企业考虑到自身利益,就会出现诸多推诿和拒绝,这种外在压力和内在驱动力的缺乏,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尽快制定相关政策,运用法律法规使职业教育的局面发生改观,让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参与进来,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理想制度得以实现。作为政府部分应该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给积极参与、支持职业教育的企业提供多种优惠政策。

2.2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督促政府的政策保障实施

现如今,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国家已经提出了广义发展意见,从宏观上去指导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各个级别的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及主导作用,积极配合学校和企业在工学合作模式中的一些相关事宜,最好要做到成立独立的组织机构,这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能得到全面的统筹以及协调。全面推进区域的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发展是离不开企业的实践、社会力量的参与以及高职院校的完整理论。在工学结合模式中,政府要制订双方合作的方案以及细节,使学校和企业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各自需要承担的责任明确化。

3结束语

本文对工学结合模式的涵义进行了诠释,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实践环节、实践现状、研究意义以及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地位及构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本文的观点在于,要想搞好“校企结合、工学结合”这种模式,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找寻共同的利益点,这样才能让工学结合的模式发挥应有的效应。

本文系广东省2012年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120302036);广东省2013年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130301056)。

(作者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