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

2016-04-29刘琼席青虎

知识文库 2016年24期

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性人才为目标,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切入点,本文在详细分析生态学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合理编排生态学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作了探索性改革。为提高生态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提供参考。

生态学作为环境科学专业课,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应用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无疑除了重视知识和原理的传授外,还重点承担着学生能力培养的任务。实验教学构成了生态学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等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提出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突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针对当前生态学实验教学存在的学生积极性差,实验效果一般,实验报告撰写不规范,成绩评价体系不适当等诸多弊端,结合我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特点、教学时数等综合情况,进行生态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1.目前生态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应用性不强

目前的生态学实验教学内容项目陈旧,一些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与其他学科或者不同实验之间有交叉,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验的过程中偏重一些简单方法的介绍和仪器使用,与当今高新科技有较大差距,与社会服务、科研、生产第一线脱节,对培养实用性的人才重视程度不高,忽略学生职业技能和行业素养的培养,忽略了生态学研究方法、研究技术与当地具体的生态学问题的结合。生态学研究前沿应用的新方法、新技术融入实验教学的程度不高,生态学实验的教学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1.2实验教学方式呆板

目前我们学院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是:课前预习实验,课堂教师讲解学生操作,课后书写实验报告。学生提前预习实验目的要求、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预习实验对学生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可以对整个实验的过程有所了解,但是实际上多数学生对于预习实验只是流于形式,单纯的把所需要预习的内容写在预习报告上,并没有思考用心去理解和体会,再加上课堂听课不认真,最终在课堂实验操作以及书写实验报告上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实验课一结束,学生又将所学的知识还给了教师,遇到类似的问题还是不知道如何解决[2]。

1.3 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缺乏

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远远跟不上生态学学科的发展速度,生态学研究领域从微观分子生态学一直到宏观全球生态学,知识跨度大,与新知识新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对实验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生态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少,有的老旧根本无法使用,新购买的仪器数量也少,特别是对于室内的实验局限性太大。许多较为前沿的实验无法正常开展,最终制约了学生利用新方法、新技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能力的提高。

1.4实验教学考核随意

目前我院生态学实验的考核标准是,平时成绩(出勤、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占20%,实验报告占50%,结课考试占30%。课程考核体系较完整,但是占50%实验报告成绩无法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原因为学生在实验中多以几人一组进行,实验结果也大同小异,实验报告中的分析讨论内容几乎千篇一律。教师只能以学生实验报告书写的工整和完整程度为标准,随意性较强。

2.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构想

2.1树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实验课程改革按照“能力本位、行业需求”原则,积极探索以应用型为核心的目标。侧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就能上岗。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指导思想,把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技术是根本的工作任务。教师在生态学实验教学中应该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应引起学生积极、肯定的反应,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2 实验内容改革

2.2.1合理编排实验内容

该实验课主要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四大部分内容。个体生态学掌握常用的生态因子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生态系统可采用仿真实验技术,这两类实验操作简单,所占课时较少,甚至可以在一次实验课内完成。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两部分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建立了以具有代表性生态学现象和问题为核心的系列实验模块,整合、优化实验内容。比如植物群落功能群,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和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三个实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植物群落调查研究模块”,将样方设置、植物群落功能群、数量特征、多样性指数分析,生态学实验数据处理等内容进行整合为一个大的综合性的实验,极大地丰富了实验内容和信息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2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综合性实验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运用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开展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则要求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2.3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是决定教学效率的关键。我院的生态学实验以室外实验为主,生态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问题情境教学方法、探究法等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教学是根据实验教学目标和步骤,通过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逐步思考掌握每一步实验的原理及作用,将教学过程置于学生的自主思考学习中,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借鉴能力、联想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提高。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生态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中,完成设计性实验教学法的应用阶段,可尝试探究式实验教学法,由指导教师提出实验的目的和基本要求,对学生分组,各组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自行进行实验对象的选取,自行制定实验方案,并进行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并报指导教师审查后实施。

2.4 完善实验考核方式

现行生态学实验课成绩评定主要从出勤、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技能考核等方面进行评价,现在结合學生的设计性实验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可行性、结果的可靠性和参与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将设计性实验单独列为结课考试的一种,加大占总成绩的比例。实验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出勤、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创新性实验和期末技能考核成绩组成,三者所占的权重分别为10%、50%、20%和20%。将各部分量化后综合评定成绩,将考核贯穿实验课程的始终,促使学生必须重视每一环节的学习和实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科学思维的良好效果。

总之,本文通过开展生态学实验课程改革,探讨该实验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以期找到更合适的方法,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在今后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基础能力与生态学发展状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未来发展与就业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1呼伦贝尔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2呼伦贝尔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