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间接言语语用意识的培养
2016-04-29高翼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成功的实现交际,在语用可教的原则中,必须强调学生语用意识的培养。教师应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
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最大潜力和成功的交际目标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需要考虑许多要素。其中之一是如何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语用意识清楚表达一些语用知识。因此,它涉及到在特定的社会情况,并用适当的语言知识的具体言语社团成员的基本规则和约定。Judd (1999, p. 159)指出,教学中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提高语用意识。Bardovi-Harlig(1996)认为,教师应努力加强语用意识在语言教学和语言课堂的研究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间接言语存在于各种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间接性,是指语言使用中的“拐弯抹角”现象,即人们不是直接地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而是通过间接、委婉的语言方式来实现人际沟通,当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不一致时就产生了语言的间接性。作为语用研究的重要概念,间接言语的研究已引起了诸多关注。间接言语语用意识的提高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用意识的可教性
Schmidt(1993)、LoCastro(2012)强调语用知识、语用特征、语用能力)等的直接关注、可教性(teachability)、可学性(learnability)。指出对语用知识和语言使用的有意识的注意应该被认为是语言教育的一部分。
Ronald Carter (2003)将语用意识定义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对语永功能和形式的敏感性。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强调对语用知识的有意识学习。情感方面,强调学习的个性化,唤醒并激发学对各种语用现象的注意力。社会方面,强调促进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二、间接言语语用意识
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怕犯错误或怕丢脸而无法充分参与语言交流。Blum Kulka, House and Casper (1989: 10)认为,相当高级的语言学习者在交际行为中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用失误,比如他們无法理解或表达言外之力或礼貌的价值。
语言的言外之力,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指语言使用中的“拐弯抹角”,即人们不是直接地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而是通过间接、委婉的语言方式来实现人际沟通。言语行为理论家塞尔(Searle)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来解释语言的间接性。他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塞尔又将间接言语行为区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前者的含蓄内容是根据句子的句法形式、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规约意义来决定的。按习惯可立即推断出间接的“言外之力”(含蓄意义),可用习语论来解释。后者主要依靠说话双方共知的信息和所处的语境来推断“言外之力”,可用推理论来解释。
大学英语教材中间接言语的出现不胜枚举。而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间接言语语用意识,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弦外之音,话外之意,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三、间接言语语用意识的培养
1. 教学中融入语用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间接言语行为这一语用概念,导入语用规则,让学生对这些原则保持敏感,提升语用意识,激发学生已有的母语语用知识进行正迁移。为了能使学生在英语习中利用各种途径了解英语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可以通过让他们了解间接言语行为中语句的形式与功能,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语句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的用意之间存在着不一致和不对应的现象,增加他们对间接言语行为的感性认识。
如“请别人和你跳舞”,我们可以这样表达:
Dance?
May I have pleasure in dancing with you?
Could I dance with you?
Would you like to dance with me?
Perhaps you would like to dance?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以上五个语法都正确的句子。只能通过语用学的角度。从交际模式的角度看,例1、例2、例3都是以发话者为中心,但例1更为直接,表明说话人与听话人比较熟悉、随便、亲密。例2、例3表明了说话人的礼貌,话语更间接。例4、例5以听话人为中心,出发点为“you”,说话者更是把决定权交到听话人“you”手里。
又比如:
You’ll have to clean up the kitchen.
How about cleaning up?
Clean up the kitchen.
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让学生运用以上三个句子,并从语言的间接性进行对比和分析,达到准确使用语言的目的。
2.课堂活动中营造语境实践,提升语用意识。语境(context)指言语交际时的活动场合,一方面,将语用意识融合到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的学习之中。另一方面,丰富教辅材料和课堂活动,拓展第二课堂,为间接言语提供具体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医院中的下列对话:
医生:Have you been operated? (你动过手术吗?)
病人:There’s no scar on me. (我身上没有疤。)
这一违反合作原则的回答,因为有了间接言语概念的引入,学生可以很快理解并举一反三给出很多例子。
如以下对话:
“Can I go and peep at the white folks?” I asked my mother
“You keep quiet,”she said.
“But that wouldn’t be wrong, would it?”
“Will you keep still?”
“But why can’t I?”
“Quit talking foolishness!”
以上对话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而面对孩子的疑问,母亲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没有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但她为什么不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呢?读者根据文中提供的语境 “When I boarded the train I was aware that Negroes were in one part of the train and that the Whites were in another. Naively I wanted to go and see how the Whites looked sitting in their part of the train.”了解了這一语境后,学生明白了对话中母亲没有直接回答她孩子的问话,而是叫他保持安静,其目的是阻止孩子到火车车厢中的白人那边去。母亲违反合作原则所作的回答可以推测为:如果孩子第一句问话后,她直接回答“不能”,小孩肯定还会问“为什么”。根据母亲第二句回答后,小孩果然这么说:“我那么做又没有错,这是为什么呢?”这恰好是母亲难于回答的问题,从车厢中黑人白人分开落座的情况,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背景:这是一个实行种族隔离的国家。然而对这样一个敏感的问题,天真的黑人小孩是不明白的,而母亲也无法对孩子作出“为什么不能过去”的解释。直接解释“种族隔离”的话,孩子可能不懂,再说其他又可能伤害孩子的心灵,但就是不能过去,这是为什么呢?在这种难以解释的窘境中,母亲只有呵斥孩子,“别吵”,“你安静点行吗?”“不要谈那些愚蠢的问题!”从母亲的间接回答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读出母亲的辛酸与无奈。
3. 教师要注重自我语用能力的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多次改革促使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素质才能予以学生最佳的指导,助其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学生语用意识的培养应贯穿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大学英语教师要坚持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探索大学英语教学的规律。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堂中语用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设计课程,更注重实际的发展。课程和教材开发是真实的,和沟通技能为基础实施到外语教学与学习计划的任务中。语用的特点和很多中国的教科书编写者可以促进和扩大能力范围,使更多的语用学内容能直接指导部分教师的教学。考虑到在提高英语学习者提高认识任务的建设性作用的语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语言学习者的升值,尤其是语用能力的个体差异调节自己的教学。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