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016-04-29李黎
在中国现在的大学教育中,英语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小到平时的学年测验,大到四六级的考试以及雅思、托福,英语贯穿我们的大学生活,但是作为一个并非本土化的语言,利用我们的思维或模式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英美文学进行辅助来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就非常必要了。
在我们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多的人学习的心思偏向于功利性,单纯的应付考试,或者就是单纯的考取证书,并不能深入的去理解英语的文化内涵,也很难去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现在很多大学开始做一些改变,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英美文学教学,开始初步的了解西方文化的魅力,去学习一些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但是这只是针对一小部分群体,并且还并不成熟,如何将英美文学广泛的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之中,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英美文学的价值
(一)英美文学的自身优势
英美文学作为西方国家的文化精髓,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是我们学习西方的重要窗口。现在的英美文学不仅完美的继承了以前欧洲文学所倡导的自我价值,在此基础上还结合了工业文明时期个人创造和社会协同能力。英美近代的文学家对英美文学进行了深層次的改造,使英美文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英美文学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改变和创新,但是它的本质是没有改变的,那就是人文主义价值理念,倡导积极寻求抗争、平等追逐自由、公平参与竞争,实现博爱共存,就是英美文学自身的文化魅力,获得不同的意识形态下社会群体的广泛认同。
(二)英美文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
英美文学作为一种较深层次的文化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英美文学对个人的文学素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经验,还可以发展自己的个性来提高人文素养,在我们本土文化中,这些都是不够明显和突出的,需要通过其他的文化来进行自身的弥补,英美文学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另一方面,英美文学对个人语言表达或者语言思维具有很强的提升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不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是很难学的好的,并且容易导致语言思维的混乱,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只为学习语言而去进行课堂教育,更多的应该是去进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去学习一种语言的文化魅力。
(三)英美文学对跨区域人才的培养
出国留学是现在很多大学生的选择,这一点并非崇洋媚外,只是出去开拓一下自己的视野,了解一种文化,增加自己的阅历。如果在大学期间就能主动地接触特定的语言国家的政治、文化、社会风俗,那么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用的。现在英美留学是大多数出国人的选择,那么提前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就很有必要,英美文学就充当这样一个角色,在你还没有出国之前,通过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来让自己有初步的了解,让自己出国以后更快的适应哪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以在大学课堂中相应的加入一些这方面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们了解英美文化和特定的文化交际能力,更多的是塑造了学生们的跨文化的人格。
二.英美文学如何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融合
(一)从课文向英美文学延伸
现在大学英语教学最普遍的还是课本教学,英语课文是当代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最为普遍的英语内容,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重点,在课堂向外延伸。在我们现在大学的英语教材中有很多都设计到了英美文学,比如《新视野英语》读写教程的第四册第一单元就讲到了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生平事迹,王尔德在戏剧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于戏剧对话中的语言,每个词汇都值得推敲。王尔德是个勇敢的剧作家,他诙谐的语言揭示了上层社会的腐朽与混乱。很多名言警句甚至来自于一些负面角色,这使得对话显得更加有趣,也使得人物塑造更加丰满而真实。王尔德的戏剧中使用了大量的头韵,对照也是王尔德常用的一种技巧,通过他的作品让我们了解了19世纪英国的文学发展和社会状况,让我们对英国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通过英语课文的学习,我们从课文延伸到王尔德的作品,一方面让我们对王尔德有了深刻了解,另一方面也对英美文学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我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课后阅读,课后阅读也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要想学好英语,想要了解英美文化,就要从阅读英美名著开始,那么怎么选择名著就是我们首要考虑的。英国文学具有很久远的历史,可以供我们选择的也有很多,从古英语时期的史诗开始到文艺复兴,再到19世纪的英语文学,有价值的作品数不胜数,但是真正适合大学生阅读的是有限的,有些作品写作年代久远,现实意义并不大;有些作品过于抽象,不适合当今的语言逻辑和思维模式;有些作品过于专业,不适合非专业的学生阅读。因此在我们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就要选择一些接近我们生活的作品来阅读,先引起我们的兴趣,然后在逐步选择一些比较深奥的作品,循序渐进,慢慢养成课后阅读的习惯。
(三)改革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
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较为死板,属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课堂形式单一,都是老师罗列知识点,学生死记硬背,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不能主动接触到更深的文学知识,还有就是学习内容零散,破坏了文学本身的完整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进行适当的课堂改革,第一,要求学生阅读完整的作品,只有阅读完整的作品才能真正的了解作者,了解当时所处的文化环境,真正体验到文学的力量;第二,老师应该多讲解一些欣赏作品的方法,老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老师在课堂上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教给学生的方法是终身受益的,比如在阅读英美小说的时候,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语言风格、人物特点、故事的情结与发展等,把握整体;第三,要求学生做总结,阅读和学习都需要总结,如果只是单纯的看过,那样的效果是非常小的,只有真正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记下自己的感悟,这样才真的有收获;第四,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我们现在的大学教学中,跟英美国家相比太过死板,课堂活跃度远远不够,学生的课堂展现力也比较低,老师可以相应的给学生分配一些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成为一个课堂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
(四)通过影视去了解中外文化差异
影视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展示的重要途径,具有高效的示范性和展示性,由于这两个性质,导致了影视文化的社会化,在教育界的教育和宣传功能得到了高度的体现。影视文化往往能够最直接的,立體的展现给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正如我们原来英语课上看的一部影片,名字为“刮痧”,这部电影主要描述了高材生方大同在美的生活,方大同的父亲为它的孙子刮痧治病,在美国却被认为是虐待儿童,并且上了法庭,方大同为了保护自己的父亲,将整件事全部包揽,甚至闹到离婚,好在最后的结局是好的,律师自己体验了刮痧,最终拿下官司。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立竿见影的看出了中外的文化差异,当然我们没有办法去评论那种文化更加优异,文化没有优劣之分,美国文化更加注重法制和人权,在中国更加注重孝道和传统,这就产生了分歧,所以我们要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来化解不必要的矛盾。当然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学习英美文学的皮毛,但是我相信这个方法是有效的,只要我们课下能坚持观看这些英美的优秀影视作品,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英语水平,更多的是了解他们的文化、观念以及生活态度。
(五)组织特定的文化环境进行教学
任何的文化都具有其存在的具体环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如每个人对母语的学习速度是其他语言的很多倍,当我们进入某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以后就会不由自主的跟上那种节奏,当然让每个人都出国去体验那是不现实的,但是在学校可以组织一起参加夏令营,或者举办一些活动,类似于英语角之类,学生可以用全英语跟其他人进行交流,不用担心出错,也不怕别人笑话,将自己放在轻松的环境中去,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老师在课堂进行学生展示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国家来进行全方面的介绍,包括国家的政治、文化、历史、生活习惯等,这样的话即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也完成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一举两得。
三.英美文学学习研究的现实意义
英美文学在中国一直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我们一直都在致力于改变课堂,活跃课堂,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学习一些外来的优秀的文化,通过进行彼此的沟通和交流来提升我们的英语语言素养,英美文化意识修养以及提高人文价值理念。深刻把握英美文学在人文层面蕴含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重要的社会科学价值,接受英美文学作品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评价,适当的汲取这一精神财富。
伴随着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深度的增加,学生会增加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认识,并且对英美文化更加了解,明白中外文化的差异,做到取长补短,提高自己报效社会的精神力量,实现精神层面的升华。在另一方面,我们在学习英美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水平,提升了自己的内涵,深化了自己的价值,使自己更加明确自己的定位,有效的凸显个人价值。
在应试教育的中国,很多家长和老师一味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导致很多学习都偏向于功利性。鉴于英美文学对当代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这篇文章我们分别就英美文学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将英美文学带进课堂,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做出了讨论,但是由于大学课堂安排时间的安排,很多非专业的学生能够拓展到的知识很少,难以学习到英美文学的真正内涵,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将英美文学准确灵活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所以,将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达到最终的目的。
(作者单位:泉州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