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仿与再现:职校英语口语课堂的可行之法

2016-04-29高柳莺

知识文库 2016年24期

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将越来越具有基础性、工具性和实用性。职校学生语言基础薄弱,口语课堂之现状令人担忧。本文试从英语的语言性质、二语习得、社会学习理论、输入假说、输出假说等多个视角,探讨模仿与再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英语课堂上训练、提高学生口语的可行性。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英语在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愈加明显。英语课作为职校的基础课程,虽覆盖面很广,处境却十分尴尬:学生抵触,教师疲累。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上练习口语的意愿和能力均严重匮乏,榜样式的正面影响也不足,从而形成了无可奈何的恶性循坏。

关于英语口语的训练和教学,国内外英语教育教学研究者从认知心理学、学习策略等多个角度做了相关研究。模仿,背诵和复述这三种学习方法历来受到一线教育实践者的认可,其有效性也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得到反复验证。复述是学习者利用原文内容,重新创造语言,接近真实的口语交流,是口语练习的较高形式,对学生要求较高,与职校生的语言基础不甚相符,因此暂不做讨论。 南大丁言仁教授(2005;2008)认为口语能力优异者练习口语的学习策略中模仿和背诵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模仿背诵,多发生在课堂之外,多为有一定语言基础且学习动机较强的学习者所采用。且大多数情况下背诵的文本内容较多、未经删选,对语音语调和意义性断句等关注也较少。并不利于职校学生的实际操作。本研究中的“再现”,针对职校学生这一群体,处理的目的语语料之内容相对集中,经过教师精选后运用于课堂,关注表达和交际实效;尤其关注语音语调和意义性断句;并且通过教师引导和课堂氛围,激发职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课堂上有引导地进行模仿和再现,更符合学生特点,更注重课堂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平衡,更能到达口语练习和能力提高的目的。对于优秀的英语原始语料的模仿和再现,不仅注重语音语调的仿真,更加重视对语汇知识和隐含的语法知识的直接吸收纳入。

二、模仿与再现——课堂可行之法

1.从语言性质来看

英語语言既是一个以语法为基础的可分析的系统, 又是一个以记忆为基础的公式化(即短语化)的系统,这也就是语言学家Sinclair、Skehan等所说的英语语言的两重性特点。国外很多语言教学专家都强调了学习短语的重要性。另外,Widdowson认为英语短语(chunk)具有“变异性等级”(a scale of variability),在语言这一广泛的“等级(scale)”的范畴内,等级的一端是成语等固定短语, 另一端则是具有相当自由度的固定搭配。也就是说,语言既不是零零星星的碎片,也不是规规矩矩的块状物,而是两者相结合。它既具有语法的规则性,也涵盖了创新、自由搭配的灵活性。对于语法和词汇知识都较为薄弱的职校学生来说,模仿与再现已有优秀语料,是补充巩固知识、实现有效口语输出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课堂上有教师引领、同学互助、互动协作,学生更容易实现练习、熟悉和记忆语言的训练目的,逐渐增加说英语的自信心,并将一些较为固定的公式化的短语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由认知心理学家Miller最早提出的“语块”概念,也为我们解读语言性质提供了另一个角度。他认为,语言的记忆、储存、输出和使用不是以单个词为单位的,而那些固定或半固定模式化的板块结构才是人类交际的最小单位。此观点与语言两重性的观点异曲同工。这些“固定或半固定模式化的板块结构”,“公式化语言”是学习者进行模仿的一个重要目的。这种公式化语言,作为一个个整体储存在记忆中,使用时直接提取,无需根据语法规则分析生成,只需套用或稍加改变,就能输出地道的语言。英语资深专家许国璋先生也认为背诵可以使学习者“无心造句, 句子自成”。职校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并再现,在进行口语表达时能自然而然地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话语中。长期进行模仿再现训练,是通往真实自由交流的有效途径。

2.显性转化为隐形

加拿大大语言学家Bialystock(1978)区分了两种语言知识——显性语言知识和隐性语言知识。显性语言知识, 是存在于学习者意识层中的所有目标语知识, 学习者可以将这些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隐性语言知识是指存在于学习者潜意识中的那些内化了的语言知识, 学习者不一定能够清晰表达, 但却能不假思索地流利地使用语言。二语学习者的隐性语言知识越多,熟练使用目标语的程度就越高。模仿和再现的口语教学方法能自然而然地帮助学生将显性语言知识转化为隐形语言知识,从而逐渐提高口语产出能力。随着训练的持续,学生对所学目标语现象的敏感度会不断增强, 隐性语言知识将不断得到扩展, 语感不断增强, 口语的流利程度和自信心也会不断加强。

3.社会学习论和输入假说

模仿是奠定语言基础的良好方式,再现则是通往真实交际的准备阶段,模仿与再现相结合,是互相促进、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模仿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班杜拉的模仿观察理论认为任何语言的学习, 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 在初学阶段都有一个模仿的过程, 而模仿必须先有大量的语言信息输入, 必须以丰富的目标语语料积累为基础。职校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大量的输入积累。模仿也是最好的方式。

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也认为, 二语学习者若要取得成功, 必须要有大量丰富的、自然的目标语语料及其有关知识的输入。只有大量输入语言信息, 在目标语语料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学习者才能成功模仿,输出信息,形成自然、流利的语言表达。通过模仿的口语学习方式,可以不断积累和加强语言输入,模仿的语言材料在再现活动中获得检验、巩固、自我认知。模仿和再现两法相结合,相辅相成,可以有效提高课堂语言知识的再现率,帮助学生通过“模仿着说”和“说着再现”,将语言渐渐内化, 从而实现语言表达自然流利。

4.语言输出的积极作用

二语习得理论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就曾出现过Krashen(1985) 的输入假设、Swain(1985) 的输出假设和Long(1983)的互动假设。其中,Swain认为输出有四大功能: 提高语言的流利度和自动化程度;检验语言假设;增强对语言的意识程度,发现学习者所想与所能之间的空缺;以及培养对元语言的反思能力。文秋芳“输出驱动”的理论也同样认为语言输出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加强、检验和元语言反省功能。当然文秋芳教授特别强调教学要以输出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与“先输入后输出”的教学程序相比,输出驱动假设认为输出驱动有助于盘活学习者在过去英语学习中积累的“惰性知识”( Larsen-Freeman 2005: 8),提升学生汲取新语言知识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与输入—输出全能目标相比,输出驱动假设将职场需要的输出能力作为教学考核目标,同时允许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培养部分表达能力( 文秋芳2012) 。职校生在英语课堂联合使用模仿和再现的口语学习训练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输出驱动的功能,能在开口的瞬间就意识到自己产出的语言與原始语料之间的差距,达到检验纠正的反拨作用,从而更直接地促进口语能力的提升。

5.实践与反思

国内英语教育教学一线工作者和语言研究专家对于模仿和再现这两种学习策略的关注由来已久。有的将它们作为独立个体来观察研究, 有的作为联合策略综合应用,考察了它们对于提升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积极作用。理论支撑细化了范畴,寻求到教育心理学和二语习得等多方面的理论依据。实践研究也从最开始的经验式分享和泛泛而论,到后续发展到着重研究模仿和再现对于提高特定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产生的作用。虽然研究者们已经开始分别注意到模仿和再现对于学习者口语能力的提升作用,但尚未深入探讨两法结合运用于课堂的教学策略。

三、探路课堂

无论是从语言性质、二语习得理论来看,还是从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习策略等方面来看,模仿与再现联合法都可以成为提高职校学生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习者通过对对原始语料的全方位模仿,包括语音、语调和语法规则等,既能实现对英语的用语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熟悉和理解, 又能为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者通过对原始语料的再现,熟练地、较为流利地展现出语料中的语音语调和内容意义,并实现交际功能。“说出来了才是会了”,模仿与再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可以成为适合职校学生的口语学习方式,也可以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职业院校的英语课堂,保持趣味性、尊重学习者认知规律和有效获取语言知识和口语技能这两者之间,如何维持平衡,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究的话题。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主张凸显学生主体,教师的引导逐渐弱化退出,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建构新的知识和概念。但在职校英语课堂的诸多实践中却往往师生皆迷惘。对于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的职校生来说,值得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一条结合了传统教学之扎实和创新教学理念之优势的道路,找到课堂实用的教学模型。

(作者单位:常州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