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2016-04-29周舟
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语文课上阅读教学所占用的时间最多,对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意志品格的培养都有重大的作用。 如果我们始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教学,课堂阅读教学则存在很多弊端,如只有教师的理解,没有学生的理解,学生永远是被动的,不能主动发表观点,没有自己的创见性。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鉴赏、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阅读教学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语文鉴赏力和创造力的提升和发展。
一、要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优势,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阅读教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通过阅读来进行语言积累,也可以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去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中发现阅读的乐趣。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不重视阅读,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理论基础知识,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低下,没有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运用趣味性的阅读环节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创设情境法、问题刺激法等,使阅读内容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去阅读,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在学习《狐假虎威》这一课文时,笔者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老虎和狐狸,让其他的学生扮演森林里的小动物,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将课文的对话内容说出来。这样学生就能深刻的体会到狐狸的狡猾,不仅使全体学生都全神贯注的参与课堂教学,还有效的引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还起到了活跃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重视学生的个性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对课文的个性理解,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自身对课文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使学生难以真正感受到课文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制约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答案标准化”的僵化模式,以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学生,让他们大胆地说,充满自信地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看法和感悟。多元的评价能引发学生见仁见智地去解读文本,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放飞学生的个性。
如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步》一课时,学生在我的点拨、启发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它是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有的认为它歌颂家人的互爱互助、亲情多么美好,有的认为它是一曲孝敬的颂歌。这样,引导学生對课文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后,学生才能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从而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四、重视课外阅读,巩固阅读教学效果
课外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组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的巩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技巧,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在整个初中阶段,教材里的课文也不过三百多篇,即使学的再好也很难熟练的掌握阅读技巧。因此,要培养学生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必须要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是由于课外读物参差不齐,教师还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进行阅读。另外,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对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阅读并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笔者在讲完课时,给学生推荐了鲁迅的另一片文章《阿Q正传》,学生们在学习完课文后都迫不及待的来阅读。这样既能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学生语文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长沙县泉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