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生阅读情趣的培养策略

2016-04-29徐桂芳

知识文库 2016年24期

语文阅读情趣教学是一种关注学生情感与趣味的教育理念,主张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在轻松愉快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乐观自信、与人共处、以学为乐等品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愉情养性,提升境界。

一、以读悟情,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的策略,怎样引导学生读得投入、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教师在范读时必须融之以情,学生才能进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才能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教学中找准文章语言感受生发点,指导学生有重点地读、有层次地读、有个性地读,并随时注重方法的引导。通过有效运用读的手段。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独特体验,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例如:教学生朗诵《黄河颂》,首先让学生把握全文感情的生发点。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然后把握语气。全文气势恢宏,语言简洁有力、铿锵激越。把握好了感情语气再来朗读,通过朗诵绝对能够体味到诵读的快感,真正体味到朗读的节奏、气势,感受到其中的生命律动;通过朗诵可以真正领略到黄河的气势磅礴、内涵、精魂;通过诵读,可以真正把握语言的色彩、声韵、意象,挥洒美文的艺术魅力,登上文学艺术的殿堂。

我在教授《黄河颂》时采用了类似合唱团表演的形式,设计了领唱、对唱、齐唱、高声部、低声部等不同人员,把《黄河颂》的艺术美感淋漓尽致地演绎一遍。学生读来兴致勃勃,对朗读的热情高涨。后来,学校的在艺术节时举行朗诵比赛,我班竟然有十八人报名。最后我班配乐朗诵《黄河颂》,以其朗诵形式多样,气势磅礴,荣获一等奖。这样一点小小的成就感,更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学生的语文学习趣味也更加浓厚。

诵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体会文中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让学生发现、认识、感受和欣赏到课文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乃至情感美,从而让朗读焕发艺术的美感,使阅读充满情趣。

二、创设情趣氛围,开展“小辩论”活动,“激活”学生的阅读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去“激活”学生的阅读情趣,诱导学生情感与作品产生共振效应。在教学实践中,以情感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激活”学生的阅读情趣,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展开要围绕学生;要尊重学生的基础,只有教师的爱心为学生所感受,学生的心灵琴弦才会被教师所拨动。其次,教师还要注意用亲切的目光、婉转的声调、优美的语言调动和鼓舞学生,使他们感到环境的轻松愉快,教师的和蔼可亲从而使教师作为良师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情入课堂,才能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发掘出来;也只有情入课堂才能把无生命的汉字符号变成有生命的语言、流动的情感、优美的画面,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与老师产生共鸣,与作者产生共鸣。阅读是心理体验与感悟的统一,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阅读应自课内到课外逐次展开。例如:在教授课文《杨修之死》时为了“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杨修之死谁之过?有的说杨修,有的说曹操。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两组,赞成杨修之过为正方,反对杨修之过,赞成曹操之过的为反方,当堂进行小小辩论赛。两组人马各自去书中找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分组讨论,观点归纳,集中论据,选代表发言。整个课堂空前活跃,很快就把文章的内容圈点批注好了,两组同学各执一词,唇枪舌战,难分高下,下课了还意犹未尽。于是我乘胜“追击”,布置同学们去看《三国演义》、《三国志》和易中天的《品三国》,然后抛出一个问题:曹操是英雄还是枭雄?带着这个问题从这些书中找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准备下次的“小辩论”,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为了找论据有的还多翻看了几遍原著。通过举行辩论赛,使辩论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阅读能力的竞赛,思维反映能力的竞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也是综合能力的竞赛。在辩论中提升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阅读情趣慢慢就会培养起来,不喜欢阅读的同学也会慢慢地尝到阅读的甜头,爱上阅读。

三、演课本剧,让阅读情趣飞扬

语文课外阅读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特别是对涉世未深的初中生来说,培养他们对语文阅读的一份敏感,对由汉字演绎的气象万千的语文世界的向往,进而生发出对汉民族的美好憧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我们尝试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效果非常好。我们常说: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这也能反证出唱词的动听、动人。考究下来,戏剧中的台词、唱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不可能经常获得的,但又是我们所渴望的超常态的情感的物化形式。我们在听到、看到、这些台词、唱词时,在日常生活中,零零散散地沉潜、积聚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能量獲得了集中的外显的释放,从而使我们获得了宣泄、提升、确证情感的快感,阅读情趣也就由此产生了。如果我们的学生把课本上学过的文章改成课本剧在舞台上表演,让阅读情趣飞扬,感染更多的人们。这是一种深层的阅读体验,艺术地再现生活,能够彰显文学和艺术的魅力,是一种审美的艺术的享受。学生在完成表演的过程中,要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们必须对课本熟读深思,深入挖掘故事的背景,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对课文进行再创作,还要考虑道具、舞台布景等等,这也会促进学生的成长。例如:今年我校在科技艺术节举行了课本剧表演比赛,每个班至少表演一个节目,每个班的同学都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准备,他们自改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分工合作忙得不亦乐乎。有的改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有的由《木兰诗》改编成《木兰从军》,也有的改编《汤姆索亚历险记》……上台表演时赢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个个兴奋不已,给了同学们一次文学艺术的盛宴。我们班改编了《威尼斯商人》之“法庭断案”。我们班的表演也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因为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仅仅是语言打动我们,获得审美愉悦。往往情节也是超乎常态:夏洛克借钱给安东尼奥,不收他的利息,但是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如果安东尼奥拖欠还款的话,他将会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在法庭上,鲍西亚聪明地答应夏洛克可以剥取安东尼奥的任何一磅肉,只是,如果流下一滴血的话,就用他的性命及财产来补赎,夏洛克无法做到,因此,安东尼奥获救,并且,庭上宣布以谋害威尼斯市民的罪名,没收其财产的三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则给安东尼奥。这样,鲍西亚巧妙地挽救了安东尼奥的性命。当我们的学生表演至此,表演夏洛克的同学双腿跪在地上,双手指向天空,满脸凄惨,呼天抢地大喊:“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去了吧……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这一形象永远定格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脑海里。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表演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才把人物演得那么生动形象,观众也完全融入了表演中,与演员产生了共鸣,这种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使我们的心灵、情感受到了在常态生活中所受不到的冲击与震撼。同时,也接受了一场崇高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洗礼。

圣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短短的两句话便精确阐释了求知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三个不断超越的求知境界隐约为我们透露了这样一个心理隐秘:情趣。唯有对学习充满情趣,才能引领我们抵达物我相融、乐此不疲的境界。情趣是一个内心尺度,它在孩子们单纯的眼中带有极强的情绪色彩。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应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精心设置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走向情趣之门,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应该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才是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万江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