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2016-04-29夏淑冰
化学是一门以實验操作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为了能够在有限的化学教学时间里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化学知识,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化学实验这一教学手段忽略掉。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违背了现代化学教学的理念,也使学生在长期枯燥的化学教学中丧失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化学素养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如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成为了现阶段化学教学的重要研究的主题。
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化学知识,更要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培养学生化学素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回归实验,以实验为基础来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开展化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发挥实验的综合效应,以此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我在多年高中化学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化学素养包括化学意识、科学精神、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下面,我将从这几方面来谈一谈如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一、开展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化学意识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一般将知识传授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来掌握基础的知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难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在长期枯燥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会丧失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利用化学实验来开展多样化的化学教学活动,以此用实验的方式来激活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化学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点,第一,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利用实验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化学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地在实验中发现化学的魅力;第二,“理论源于实践”,同样,化学知识也来源于实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积极地将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引入到化学实验中来,用生活中常见的有关于化学的实验来引导学生参与操作,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各种实验器材的操作方法,还可以在操作中锻炼学生微观的化学思想,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获得有价值的化学知识;第三,在传统的实验操作中,教师会将用剩下的或者实验产生的各种肥料直接丢弃,这就严重忽视了化学材料的污染性。所以,教师在开展化学实验活动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验材料或者实验肥料收集起来,并实现废物利用,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形成系统化的化学思维能力。比如,我在开展化学实验的时候,会利用“醋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并生成可溶性醋酸盐”这一化学原理来引导学生利用食醋来去除水垢。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有效地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还可以在将化学与生活进行联系,在生活中树立起化学意识,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二、开展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指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有价值的知识。所以,在现阶段的高中化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如果教师想培养起高中生的化学素养,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手段,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从而在基础知识传授得过程中培养起学生综合化的科学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点,第一,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出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站在讲台上拿着书本滔滔大论,而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整个课堂除了教师的声音,可以称得上是鸦雀无声,课堂气氛沉闷、枯燥。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得发言权和参与权,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种种化学问题提出假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科学素养对于教学来说,就是要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用高科技的化学产物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开展种种化学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在高中化学实验操作中,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是安全无害的。针对那些有害的或者污染环境的实验,我一般会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进行直观演示。比如,我会在课堂上为学生直接地进行钠、钾等与水反应的实验,让学生在直接地观察到化学反应。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演示当钠、钾取量过多时产生爆炸的实验,以此在对比实验中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态度,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化学实验要求准确、科学,不容许有任何误差。
三、开展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演示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换言之,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以演示实验为基础的,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做好实验演示工作。为了实现这一点,首先,教师需要在备课环节对将要讲授的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在熟练掌握教材中出现的种种实验的内容之后,要积极地为课堂实验操作做好器材准备。对于一些稍微有难度且不容易准确把握的实验,教师需要在课下进行反复操练,熟能生巧,以此提高课堂演示的准确性。然后,在课堂演示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验演示之前先弄清楚实验目的、实验材料、试验器具的使用等基础信息。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醒学生对实验进行细致地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注意做好观察记录,将教师的实验步骤、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反应等一一记录下来,接着让学生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分析、思考,从现象中找出实验的规律或者化学实质。在这种反复的实验演示观察训练中,学生的观察能力随着观察数量的增多和化学知识储备的增多得到不断地提高。
四、开展化学实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上文所提及,理论源于实践。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树立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意识。因此,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进行结合,在生活实践中对所学到的种种知识进行运用。为了实现这一点,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对所见到的种种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从生活中发现与化学有关的内容,这样可以在生活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化学探究欲望;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教材内容进行结合,将生活引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化学教学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整合,以此形成系统化的化学知识结构,这样就可以为学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就当前所操作的化学实验和以前进行的相类似的实验进行比较,以此从特性中发现共性,充分认识到不同事物的不同变化,构建起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以此扎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我在开展乙醇教学的时候,会让学生动手将酒精与无水乙醇进行实验操作,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采取多种方式来探究酒精和无水乙醇的异同点,并将自己的研究结果联系到酒的制作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
总之,在化学实验操作中,教师需要从化学意识、科学精神、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这有利于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