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分析

2016-04-29林先玉

知识文库 2016年24期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我们的教师都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教学任务,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即打造一个有效的课堂。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即:丰富语言、激发兴趣;尊重学生、体现地位;教给方法、学以致用;探究引申、创新思维;课后反思、促进发展。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得出这样一个浅显的看法:只要能让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并且能快乐积极地探索知识,还能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如果学生们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一节有效的课堂。接下来,笔者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

一、利用多媒体、强化形象性

21世纪是多媒体的时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多媒体这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下,小学数学可以变得更加直观,抽象化为形象,枯燥化为有趣,符合了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在这个方面,多媒体技术简直可以称得上有腐朽化神奇之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设计教学过程,需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课程服务。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出一幅学校的相关图片,然后让学生观察图片,看看里面都有哪些学过的图形,并指出来,就着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告诉学生,这两种图形以前我们没有具体学习过,这是平行四边形,这是梯形,是我们今天要认知的两种图形,同学们看图上,还有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是梯形,同学们还见过哪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物体,根据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有哪些特征,比如边的关系、角的关系?

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常见的图片,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学习的距离,学生对于接下来的学习抵触性减少;复习旧知,为后面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概念打下基础;从旧知引出新知,使学生自然进入课程的学习;先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进行整体的认知,之后进行概念的细解,并且联系学生已经掌握的长方形概念,图形和知识的结合,新旧知识的连接,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建构知识框架;并且,关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的建立,是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丰富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丰富的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将较难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一些生活中的语言,或者是采用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例来活跃课堂气氛。因为学生对熟悉的事情总是能产生共鸣。下面我们将举个例子来分析一下。

比如,在讲授“确定起跑线”这一问题时,笔者用叙述的语言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我们学校进行了一场运动会比赛,操场上最内圈的跑道长400米,共有8个道次,400米赛开始了,8名运动员从同一条起跑线上起跑,在各自的跑道上沿环形跑道跑一圈,在同一个终点冲刺,比赛规定谁先跑过终点谁就是第一名。那么同学们你们对这场比赛有什么想法吗?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应简单直白的语言将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这不仅易于学生理解,还激发了学生探求真相的欲望。还有,我们可以采用幽默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教学“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时,如20×3=(),我们可以这样说:“让0休息一下,先算2×3=6,再让0回来工作,把0添上去。”这样以来学生不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还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尊重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只是课堂的引导者,所以要想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上课时我们要精心设计出能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给予的方法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亲身实践去领悟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才是有效的教学。

比如,在讲授“扇形统计图”这一内容时,笔者就是让学生先进行自学,不过在自学前,笔者已经为学生准备好了相应的学习指导小册,这样学生们在教师的安排下就能完成数据的观察、数据的分类、数据的计算。当学生把基础的内容完成了,笔者再综合一下学生们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教师统一讲解,待问题解决后笔者讲授本节的重点内容,即扇形图的特点和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我们的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

四、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我们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为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创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比如,在讲授“分数的除法”时,笔者不是直接就告诉学生分数的除法该怎样计算,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想办法。

活动1: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活动2: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当问题提出后,笔者指导学生通过折纸实验来解答,这个方法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等到再学习“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的时候,学生们就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去推导和计算了,所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且去运用,这才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益的关键。

五、探究引申、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作为教师,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同样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积极提倡学生们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因为探究引申才能更好的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学生的思维,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比如,在教授“圆的周长”时,笔者先不为学生讲解怎样去推导圆的公式,而是让学生们自己想办法得出一个一元硬币的周长,在老师的安排下,有的学生用软尺直接测量出了硬币的周长,还有的学生用直线围住一元硬币,然后再测量线的长度。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探究新知识。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发现新的的学习方法,还能开动脑筋,创新自己的思维。所以说,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一种好方法。

為了更好的实施小学数学的教学,我们的教师应该积极反思,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写反思日记,将自己一天的教学得失写下来,并记录下改进的办法,这样日积月累以后,我们的教学失误就会越来越少。其次,参加教研活动。参加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可以取长补短,从而改进自己的短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不止上面所提到的几点,它涉及到各个方面:有教师的因素、有学生方面的因素、甚至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反思、探索、改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造出一个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