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2016-04-29钱婷
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就要切实地把学校德育的每一个阵地建设好,让其各尽其能,组成一股强劲的合力,造成少年儿童成长所需要的良好的德育环境和氛围。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系统地、直接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研究思想品德课教学,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就抓住了加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增强实效涉及诸多方面,就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任务和特点而言,它要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以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如果教学中这几个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加强,就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就要在实际教学中,增强“明理”的说服力;增强“激情”的感染力;增强“导行”的感召力。
思想品德课是强化道德认识的课程。在教学中所说的明理,就是指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要给学生讲明道理,帮助他们获得一些道德知识,理解一定的道德概念,懂得一些道德规范,初步形成某些道德信念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然而给小学生讲道理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明理要有说服力,才能使其信服,乐于接受,才有实效。
一、“理”要真实可信。
这实际上是教学中的科学性问题,是提高学生对所授道德观点的可信度问题。
思想品德课的每篇课文都鲜明地宣传和提倡某种道德观点。在教学中把观点讲正确,把道理说明白,使学生并乐于在行为中实践,这是起码的要求。为此,教师中体现的道德观点、涉及的道德概念弄清楚,对其内涵和外延把握得比较准确,同时能够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明白,否则正确性也无从谈起,很难使学生信服。
二、论证要有力量。
对小学生来说,提高明理的说服力,要强调借助事实和逻辑的力量。
思想品德课的教材一般都是以某个先进人物或英雄模范为榜样,说明和提倡一种道德要求。课文中的人物、事例,一般来说都是真实的,但是由于时间的距离或某些其他因素,学生对这些人物往往又有生疏感,这必然会影响他们对教育内容的信赖程度。例如,他们喜欢雷锋,但又提出“雷锋是真人还是电影剧本中的人物”的问题,他们敬佩张海迪,但又提出“真有这样的人吗?”可见,要增强说服力,一定要增强课文主人公道德行为的真实性,一位老师在讲《劳动不分贵贱》一课时,为了增加文中主人公时传祥同志事迹的可信度,她亲自到时传祥家,借来他老伴珍存的时传祥与刘少奇同志亲切握手的照片,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同学们看着这张照片,体会着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了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不分贵贱的道理。联系身边的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到课文中所提倡的道德要求不是某个先进人物独有的,也不是虚构的,而是社会生活的普遍需要,是真实可信的。
要使论证有力量,还应重视论理的逻辑性。我们不是给学生讲逻辑学,但我们教学本身的安排,问题的设计,道理的阐述要符合逻辑原则,如教师自己的思路或语言表达不合逻辑,就很难讲明道理,更谈不上说服力了。
三、要运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明理方法。
我们教育的对象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适否则,理再真,论证再充分,由于方法不当,同样达不到明理的目的。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给孩子讲道理首先要调动孩子的内部动因,帮助他们理解课上所学的道德知识和规范,与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关系,对自己成长有什么好处,从而使他们对学习的意义做出肯定的鉴别,启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对人说话有礼貌》一课时,亲切地说:“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有礼貌的孩子吗?我相信你们大家都愿意做有礼貌的孩子。那么,今天老师就要告诉你们怎样才能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短短导语,不但让学生明白了本节课学习的目的,还使学生知道所学内容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从而为学习内容、接受道理开了个好头。
同时,由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因而给小学生明理一定要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举一反三运用典型事例分析法、反差强烈的对比法、以浅寓深的类比法、逐步推理的谈话法等等,通过师生共同的讨论分析,让学生深刻地感知和理解具体人物形象和英雄模范人物言行的先进性,体会人物内心高尚的思想感情,认识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从而使学生通过具体的道德形象建立起准确的道德概念,进而脱离开具体的形象,从理性上懂得一项道德准则的内涵,使学生的认知由具体到抽象,由理解到信服,由信服到照着做。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切忌急于求成,一定要分层次,讲分寸。一个年级、一节课只能讲一部分道理,以后逐步由浅人深地螺旋式上升,否则欲速则不达。要增强明理的说服力,还须重视学生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运用所学道理对社会事物和道德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斷的过程中,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明理的目的不是为口头上能夸夸其谈,而是能调控自己的行为,使理真正具有调节个人道德言行的意义。为此,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利用书中的练习、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或社会上的常见现象等等,以“行为选择”、“辨析练习”、“小讨论会”、“置疑答疑”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在运用中,提高对所学道理的正确性及社会意义的认识,从而使他们的道德认识得到深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