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运用

2016-04-29任丽菲

知识文库 2016年24期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在漫长的岁月里,劳动创造了手,手的发展又创造了人的大脑。人手脑并用,才得以从事其他任何动物无法进行的复杂的工作。华盛顿的图书馆的墙壁上贴着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这也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教师应由过去一味传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发学习、探索知识,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操作活动场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其中动手操作活动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学习数学的方法之一。

“动手做”是儿童非常重要的活动形式,也是国内外数学教育的热点问题。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教学中让学生亲自观察、操作、实验,可以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操作中思维,在操作中探索,在操作中建构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教学既可以开发利用右脑,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所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作法。

一.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数学知识。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课堂上精心组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如在教学国标第五册“找规律”时,学生对于种树问题很难理解。教师在导入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做个“手指夹铅笔”的游戏。先问:夹一枝铅笔要几个手指?接着问:一只手能夹几枝铅笔?两只手能夹几枝?在学生动手操作后紧接着提出要求:看谁最有本事,看谁用两只手夹的铅笔最多。通过动手,学多学生发现两手并拢能夹9枝,围个圈能夹10枝。这样的导入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在动手操作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操作学具,满足了儿童好动的天性。许多学生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对问题的关注,抓住重点做深入的观察。不像教师演示时那样,学生能够受到教师语言的引导或被教师有意识地突显演示的重点所吸引。尤其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过程而非操作结果时,学生很难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鉴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教给学生怎样观察,包括:观察的重点,观察的内容、观察的方法、顺序等。

在操作过程中,引导着学生将观察和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对新鲜事物留下准确、完整的认识,进而达到促进归纳分析、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三.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 “外壳”,思维是“内核”。布鲁纳指出:“一旦儿童能使言语内化为认识的工具,就比以前更能有效而灵活的方式将经验和规律表现出来,并加以系统的转换。”因此,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思考过程和结果,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发展。动手操作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丰富的题材。例如,上面所讲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的感性知识,再经过学生描述操作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学生及时地通过语言对感性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表达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的过程。这样,通过第一信号系统的主观操作与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表达的协同活动,相互支持和调节,学生就能比较准确地抽象和概括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要让操作与思维产生联系,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例如教学认识线段时,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看自己手上有一条线段,然后告诉学生“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个结论,这样的操作就是走形式,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没有达到操作的目的。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认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特征后,我会请学生通过自己手上所有的弯曲的毛线,拉一拉,感受线段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折纸感受线段的特点。这样的操作活动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潜能,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进程,使操作活动落实到实处。

(作者单位:南京怡馨花園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