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效性提问,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2016-04-29鹿永梅
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瓶颈,实现由已知到求知的飞跃与能力建构?设计科学性、合理性的提问,发挥其引导作用,应成为教师着力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设计趣味性和递进式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首先,教师要使自己设计的问题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缺少思维价值的问题是苍白无力的,而如果赋予问题以一定的合理性和趣味性,则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探求未知的兴趣,使之满怀期待,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并最终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取答案。比如教学“黄金分割”,教师上课伊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①为取得较好的音响效果且显得落落大方,节目主持人应站在舞台的什么位置?②人的正常体温是37℃,对大多数人来说,体感最舒适的温度是22℃-23℃,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③某女士身高1.68 m,下半身1.02 m,她应选择多高的高跟鞋看起来更漂亮?多数学生感到所提问题与日常生活经验有悖,然而,正是这样的提问有效地激发探究欲望和热情,于是他们展开了议论,课堂气氛由沉寂转向活跃。
其次,要设计递进式提问,来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这样的提问能够在学生与知识之间建立一种直接而又独特的联系,使其真正体验到知识的获取完全是凭借自主思考、分析、归纳而实现的,是建立在理解与运用这一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依赖教师直白的告诉。比如,教学“几何概型”,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和“知识建构”两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引入新课,激发探究热情。问题设计我力求合理,能够围绕几何概型的计算公式中的测度进行递进式设计:线段(一维)→面积(二维)→体积(三维)。教学活动中,笔者充分发挥了引导者与促进者的作用,学生则成为探究的主人。
二、设计有价值的问题链,给予学生自主探究时空
根据建构理论,一切问题的提出都是与学习者的认知领域有关或接近的;否则,就不会引起其兴趣。所以,设置的问题必须跟学生知识背景相关联,才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教学有效性。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的经历少、感悟不深,尤其是起始概念、方法和思想。为此,教师一定要用课改理念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要用科学的理论分析一些好的问题链设计,从中学习、体会其艺术性,提高自己的设计技巧与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开拓创新,自主设计一些好的问题设计,实现对课程资源的再创造,逐步提升自己问题设计的能力,增强指导的实效性。比如,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教学活动中,执教者依次提出了如下问题:①回忆之前所学内容,思考空间中直线与平面有哪些位置关系?请说说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的直线与平面相交的情形并举例说明——教师借此提问引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探究课题,在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与立体图形中的例子之后,教师总结性给出各种常见的垂直图片。②关于直线与平面垂直,我们应研究些什么?(教师根据情况提示回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研究思路,确定要研究相关的定义、判定和性质等)。③你能试着给直线与平面垂直下定义吗?直线与平面内直线是什么关系?④如何判断直線与平面垂直呢?要检验旗杆是否与地面垂直,如何检验?能用定义判定吗?动手探究:将手边的三角形纸折叠一次后打开,你能使得折痕垂直于桌面吗?转动一下还垂直吗?
上述案例中,问题①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联想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自主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问题②引导学生回想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指导学生学会类比、迁移,教会学生学习;问题③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画观察,然后归纳概括形成概念,再通过“无穷与任意”的辨析深化概念。总之,教师能够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知识背景,来巧妙地设计问题链,并给予学生充裕的自主探究时空,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立足“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即基于旧知识、经验的认知构建。因此,教师为引入新课所提出的新问题如果合理,就能充分激活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更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反之,会使学生模糊不清、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在研读教材设计导学案时,应立足学生与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设计出符合学生现实学情的新问题,使问题的探究方向与价值始终真正贯穿于整个课堂,进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比如,探究“什么是任意角三角函数”这一内容,在学习任务抛出之后,教师尽可能地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已经研究了任意角,把角的范围从[0°,360°]扩大到任意角,建立了“任意角”的概念。那么这堂课大家觉得应该研究什么呢?接下来,教师可创设教学情景,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摩天轮转动的情景,上面有一人坐在一固定的座舱里。教师提出问题:如图,如果把人看作一个点P,那么如何来刻画点P的位置?一学生回答:可以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坐标P(xp,yp)来刻画。此时教师追问:如果设P0与x轴所成角为a,半径为r,那么,如何用a,r来表示点P的坐标呢?另一学生回答:yp=rsina。此时,教师强调:这里要注意分两个层面:a为锐角;a为其他任意角。
上述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得比较精巧、合理,通过选择“以刻画点P的位置”为切入点,寻找点与坐标的关系;通过提出新问题“如何用a来表示点P的坐标”来驱使学生建立直角坐标系,探究角a与点P的坐标关系。这样的设计,能够立足于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自然比较显著。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