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本真,促进儿童发展
2016-04-29季静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课,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借课本里的一篇篇课文为例子,教会我们的孩子说话和写话。”斯霞语文教学的灵魂是“童心母爱”;于永正老师“蹲下来看孩子”,他们的立根之本都是对人的本性的关注和呵护,即自觉地对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负责任,很好地诠释了“教真正的语文”的真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相一致。基于“童真”语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儿童的“真思”为视角,解读教材文本
真实的课堂,以教材的准确解读为起点。教材解读,要坚持“从儿童出发”,而不是一厢情愿的“读深读透”,某些课堂上所表现出的对教材人文意义和科学价值无限度深入挖掘,已经远远超越了儿童的“已有”,只不过是执教者的一种标榜。教学前教师应以个人的学识能力首先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深刻领会其中内涵,然后蹲下身子从学生“真力”的角度反观教材。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说勤奋》时,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理文,所以教学的目标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努力,才能獲得成功。”这一层面上,应该从说理文的特质入手,明白这种文体的特点。但作为四年级的学生,教者单纯的讲解文体特点,内容就会艰涩难懂,学生会学得毫无兴趣,教学效果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基于这种思考,在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流程:
1、解析“说”字,明辨文体,明白说理文有道理,有事例。
2、梳理脉络,明白道理,知道作者在写道理时通常是放在不同的位置,首尾呼应,就是为了增加说服力,而这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摆道理的方法。
3、领悟表达,学会说理:聚焦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两个事例,体会到“只有勤奋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这个道理。
4、明白所举事例的特点:有代表性、语言简洁。
5、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个事例。
这样的一种教学设计,既让学生清楚的明确了说理文这种文体的特点,教学难度的设计也在学生能理解范围之内,使得说道理有理有据,感受深刻。因此,我们在准确解读教材后所选出来的教学内容才能为儿童所理解接受,他们和教材的对话才能顺畅淋漓,他们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对接。课堂上,他们的思维和思想就不会游离,因为他们在文本中找到了和自己言语、思维、思想对话的知音、嬉乐的同伴。
二、以儿童的“真力”为原点,确定达成目标
真实的课堂,以科学有效的课堂目标为统领。过低的目标,儿童通过自主阅读就能达成,没有思维的波澜,没有寻觅的历程,没有悬念的牵挂,了无情趣,寡淡无味;过高的目标,脱离学生的真实学力,百探无一得,千虑仍不达,于是自叹无能,心灰意冷。科学有效的课堂目标以鲜明的层次性为表征,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手段,可以从实质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伊索寓言》中有三个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学生对这三个故事并不陌生。一般地,寓言故事乍看都很简单。教学这类文本,要以形象感悟内涵,充分地进入故事当中去,建构“我和寓言”的关系,寓言所寄寓的道理就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田。在教学时,教者从人物的对话切入,将三个故事整合在一起,主题聚焦在“谎”字上,自然就有了矛盾:“两只狐狸、还有那个放羊的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呢?”,利用这个矛盾串起了全文教学的脉络。接着,紧扣“谎”字深入三个文本细部,理解“酸葡萄”、“狼来了”、“奉承话”背后的意义。最后,教学重新回到整体上来,仍然用比较的方法生成矛盾:这三个故事之间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从结尾、角色、语言等各方面自主建构寓言的体裁特征,进而提出课外阅读《伊索寓言集》的要求,这就给名著阅读开了一扇窗。
这样的一种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上,因材施教,经扶助,学困生知晓基本,学得其所;经点拨,中等生固基悟能,略有提升;经激发,优秀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以儿童的“真趣”为导向,设计学习方法
趣味顿生,神采飞扬,是儿童理想的课堂。小学课堂,应该充满童真童趣。趣味源自于精彩的内容,趣味发端于多变的方法。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儿童化教学组织语言,是催生童趣的“声源”;“犹抱琵琶半遮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是激发探索志趣的“材源”;直观动感的影视动画演示,是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的“视听乐园”;一石激起千层浪、你言我辩众纷纭的问题聚焦,是智慧碰撞、磨砺思维的“交锋智园”。
例如苏教版四下的《池上》,这是一首描写儿童偷采白莲的古诗,是充满童真童趣的典型代表。在教授这首古诗时,教者的教学目标就变成了通过对诗中字词的品读,感受小娃的活泼、可爱,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儿童诗的喜爱,引发阅读期待。因此,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1、通过演一演、写一写、猜一猜等形式,理解字词,建立“趣”的基调。(“撑”: 在公园里划过小船吗?划给我看看;“萍”: 这是古汉字的萍,古人造字的方法十分有趣,有些字几部分合起来就能表示一个意思。看看这个字,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
2、变化诵读方式,激发“趣”的情趣。(同学们,我们刚才用传统的方法朗诵古诗,其实,这些基调比较活泼的小诗还可以用多种方式诵读呢!)
3、转换角度,变化手法,体会儿童的“趣”。( 同学们,想象一下:放眼望去,池塘里开满了荷花,一阵微风吹来,送来缕缕清香。但四下无人,小娃会怎么去偷莲蓬呢?加感叹词:嘿!啊!哎呀!咦!哈哈!是不是更有意思啦!)
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古文字演变…变化的是灵动的方法,不变的是浪漫的童趣。
总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基于儿童的发展,寻求本真的语文课堂教学,使儿童觅得真趣味,投入真感情,进行真思考,说出真心话,获得真知识,悟出真方法,练就真能力,得到真发展,才会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