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2016-04-29王茂林

知识文库 2016年24期

一、教学背景

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积极地运用“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模式。这样的形式可以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可以发挥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创造多维互动的思维平台。所以“合作学习”成为实现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现阶段出现的问题

我发现新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存在弊端。这一学年我有幸参与了多次听课、评课活动,然而我发现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似乎成为公开课的“灵丹妙药”,成为“新课堂的标签”。有的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组织教学时,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宣布讨论。有的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更有甚者,就是“一言堂”,不让别人插话,全得按我说的办。这样的操作,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这些问使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会不得实效。

三、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时,出现问题的原因

1、小组合作重形式、缺实质。

有些课堂教学,教师只是把学生随意地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提一些简单的要求就展开合作学习了。形式地以为“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好象课堂中只要有“小组讨论”就等于运用了新的教学理念,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我曾经听过一节“找规律”的数学课,练习时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每个小组发给多张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图案。这样所谓的“合作学习”实际是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讨论和交流,也沒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效果也不能代表小组水平。还有的课堂采用“合作学习”才一、两分钟,学生还没有投入或是刚开始“尝试错误”,教师就给“停”了。这种“假讨论”,也不是合作学习。

2、合作学习目标不明、问题肤浅。

有的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语言含糊,指向不明确。学生“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教师到底要他们讨论什么,合作什么,使得学习盲目、低效、而毫无意义。记得在一堂《品德与社会》课上,一位教师让学生分小组给画填色,学生们开开心心地画画,却不知道这样做的实质是什么?原来这位老师是要学生通过填的颜色不同来体会这堂课的主题——不一样的你、我、他。其实有些教师只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才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给予学生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

3、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教师缺乏调控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而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就直接从好学生那获得信息,致使学习中的收益较少。我听过的公开课多少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在小组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情况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承担任务。这样做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没有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没有养成很好的合作意识。因此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也严重影响了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4、合作学习中教师忽视过程评价。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哪怕只是一个拇指的表示,都会给学生带来惊喜、带来信心、带来动力。即对学生的反馈是否正确,离标准答案的距离还有多远做简单的对错点评,却忽视了过程评价,忽视了合作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参与性、合作诚意、合作技巧。这种评价是片面的,不科学的,降低了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导致了“合作学习”的功能性异化。

四、实现合作学习在新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的方法

1、组建“学习型”的合作小组。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的时候,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力求使每个学生体验到个人的价值,发挥自己的长处,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

2、精心设计合作学习。

在制定小组学习目标时,教师要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与学生学习实际,科学地设计训练目标与合作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目标等。但是注意不能定得过多过高,否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要让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一摘”的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有一定探究和讨论的价值,并通过创设情境,提出有趣、富有挑战、开放性的问题,更好地激发学习积极性。

3、具有调控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所以教师必须具有很高的调控合作学习的能力。(1)调控合作参与意识。(2)调控合作中的矛盾与冲突。(3)调控合作时间。

五、在合作学习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注意哪些方面1、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各种认识都可以进行广泛地交流。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而且可以发展思维,培养探究精神。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是获取成功的先驱,要想合作学习发挥其功能,教师就应十分重视兴趣的激发,营造持久活跃的群体参与气氛,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内容,让他们感受合作的快乐。例如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朗读擂台赛形式,让小组成员一起代表本组参加朗读比赛,这样既能营造出一种竞争的气氛,又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他们在互相帮助、互相指导的合作学习中,共同得到提高。

2、问题情境,深入探究。

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而学生间的合作,则是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出发点,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探究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参与的目标,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蕴涵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到新颖、困惑的问题,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以便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出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为合作学习注入活力。

3、养成习惯,提高效率。

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进行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合作学习。教师应明确规定合作学习的任务,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小组成员在交流、讨论前先进行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进行讨论,形成小组的集体意见;其次是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去,以便随时了解讨论出现的问题,当学生迟迟讨论不出结果时,教师要设置一些有层次性的点拨问题,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避免学生走弯路,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第三,在各小组交流发言时,教师应及时评价各小组的意见。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勇于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互相尊重的学习习惯,使合作学习积极高效。

4、引导学生,真正合作。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合作中的弱勢群体,让一些不爱发言,成绩不好的学生多一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而对于在小组讨论中,一些发言过于踊跃积极,不让别的同学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以经常安排一些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使他们想到去寻求帮助,也可以把组内分工的任务交给他,并督促他分好工后要遵守合作的规则,不抢别人的发言权。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扬互相帮助的团队合作精神。让每一位同学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负责,还要为所在小组的同伴负责。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过程。合作学习的方法需要我们当代教师不断去探索,努力去研究,为实现新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运用寻求最佳的教学途径。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名山农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