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评价,让儿童语言鲜活起来
2016-04-29李宏生
习作评价,应重点从语言的角度,尊重学生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发挥习作语言的育人功能,追求语言的美感,引领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从而让儿童的语言鲜活起来。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对于学生写出来的文字,必须要通过恰当的讲评,让学生知其所短,并通过修改,润色语言。可纵观现今习作讲评课堂,更多地关注评价方式,都指望通过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等方式来提高讲评课的有效性。
一、习作语言应求“真”。
文章怎么写?鲁迅先生有一篇《写作秘诀》,把怎么写文章概括成12个字,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可见,12个字中,“有真意”是最主要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试看当今的学生,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广,语言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强。但是,他们的写作,尤其是试卷上的作文,模式化现象依旧很明显。这不能不令人反思,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对照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作文教学不知不觉中走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说真话,抒真情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教学生做真人。
二、习作语言需向“善”
我们在评价习作的时候,习作语言还要引导向善,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有一个学生这样写一个收破烂的老人:“在我家门口,他就像一只苍蝇,嗡嗡乱叫,我十分讨厌,快滚吧!”
从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个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成熟。我们要借助于习作评讲的机会,帮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善待他人,懂得宽容。善待,爱就不会变得畸形。孩子眼里的一声问候、一次帮助,都能让他们理解为善。
文由心生,心由境生。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有一个心灵的出处,总是因为某一件事情,某一个情境引起的,我们的习作评价就应该因人而异,要关注学生的进步,特别要重视心灵的点拨,充分发挥习作语言的育人功能。
三、习作语言需要“美”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意思是文章要讲究语言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大家都知道,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高深的立意,都要以语言作为载体。如果语言失去了“美”,那这样的习作还有生命力吗?因此,习作需要我们利用语言为之润色。
1.巧用新词,让语言与时俱进。
記得笔者曾经上过一节作后讲评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在讲评学生习作时,我在灯片上打出了好几位学生的优美语段,如:
那位“探子”终于忍不住了,发出了夸张的笑声。可是他还没有发现老师已经出现在了他的身后。他好“杯具”啊!——沈轩《群龙无首》
他的脸涨得通红,如愤怒的小鸟。——李思成《老师不在的时候》
我就问学生:读了这句话,有没有关注到其中的两个词:杯具、愤怒的小鸟
这两个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这些属于新词。于是我小结:在这个特定的时代出现的词语,用到你的作文中,就会令文章增色不少。
那么,像这样的特定时代出现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神马不是浮云、雷人……)
然后,我又出示了这样一段话:
老师的一些“爱将”此时也疯狂地玩了起来,与上课时相比,真是“土地婆婆与王母娘娘比美——一个天,一个地”…… ——黄成悦《群龙无首》
首先指名作者读这句话,其他同学说说好在哪里?然后让学生形成共识:歇后语的运用让人感受到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此刻疯狂的形象。
上面的这则案例其实就告诉我们:老师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时,要紧扣住其中的语言点,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上这些新词和歇后语等,让语言与时俱进。
2.斟酌词句,让语言灵动精美。
古人在创作中对语言的推敲是非常重视的。例如唐朝诗人贾岛边骑驴边吟哦:“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因思考撞进韩愈仪仗队,二人斟酌留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佳句。宋朝宰相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先后用了“到”、“过”、“入”、“满”字。经过多次斟酌,最后才选下“绿”字,成为千古名句。由此可见,习作时,要重视斟酌词句,才能写出具有灵动精美语言的文章。作为老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修改、同伴互改等形式,不断斟酌词句,努力让语言灵动精美。
当然,在习作讲评中,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习作语言更多姿多彩;还可以引经据典,让文章翻出新意,使文章语言凸显鲜明的个性……
课堂飞向生活,评价灵动语言,我们坚信:只要孩子在这样的生命历练中享受快乐,表达内心,张扬个性,文章的语言就一定能鲜活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