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支部创建“互联网+党建”模式的思考
2016-04-29吴迪
一、“互联网+”对高校学生党支部发展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互联网+”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同时也作为新的思维方式影响着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对于高校而言,大学一直处于网络发展的前沿阵地,大学生也是互联网使用群体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时效性,积极推动高校学生党支部以“互联网+”为模式的发展,对于团结、凝聚大学生力量,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
1、“互联网+”影响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实效性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组织的最基层组织,是高校党建发展和建设的基石,“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知识的渠道更加方便快捷,学生与互联网之间的互动性增强,已经打破学校、老师作为单一信息传播源的限制。互联网信息资源良莠不齐,价值导向不明确,会令大学生难辨真伪,思想混乱,动摇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不利于大学生党员的成长。同时,互联网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党支部工作的要求,学生党支部在发展学生党员、培养学生党员时,不仅要认识新时期学生党员的特点,还要科学地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争取在党建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2、“互联网+”影响高校学生党支部管理方式
随着信息网络计算的发展,我国高校党建信息化程度不断推进,很多高校开辟了党建主题网站,通过网络让学生党员接受学习理论知识,实施党务公开,信息化与民主化紧密结合,学生党员参与党员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越来越高,传统封闭式、命令式、神秘式的管理模式逐渐僵化,难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管理向公开化、透明化、开放化方向发展,依靠广大学生党员创新党建管理方式。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创建“互联网+党建”模式的现状分析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学生参与互联网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参与公共事务话题讨论的热度越来越高,网络党建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高校学生党支部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开创党建新局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带领了机遇和挑战。
1、“互联网+党建”定位不准,影响力不足
互联网平台具有即时性、开放性、自由性、匿名性等特征,高校学生党支部利用互联网进行党建时不能辩证看待问题,对网络党建的认识不足,甚至有一些抵触情绪,有的党支部嫌麻烦,没有切实做到与时俱进,在党建信息化的进程中显得十分被动,有的学生党支部单纯的把互联网当做通知的平台,或者监控学生、学生党员言论的平台,对互联网党建有畏难情绪,不能接受或者忽视互联网党建的内容、宣传的资料、学生的言论,不能快速有效地从繁杂的消息中筛选辨别有价值的信息。由于对“互联网+党建”的定位不准,阻碍了党建信息化的进程,没有明确目标的互联网党建平台,自然不能够吸引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和支持,在学生党员中影响力有限,在学生中也没有形成共鸣和认同。
2、运行模式随意,理论化水平不高
近年来,利用互联网进行党建的呼声越来响,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是高校学生党支部网络党建的效果一般,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程度不够,党支部思政教育的阵地没有转移到互联网上来,没有真正的将互联网思维与党建集合起来,只是随意地创设党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从直观来看,设计的形式单调,板块呈现乏味,内容以通知公告为主,甚至只是将文件简单地变成电子版上传,在内容规划、资源整合、功能开发等方面没有成熟的思考。互联网党建平台实际运行的负责人以学生党员为主,自身政治理论素质不高,流动性又强,使得互联网党建流于形式,高校党支部各自為营,运行机制不健全、不合理,没有形成合力发展党建。
3、互联网党建人才培养滞后,引领作用不强
在高校中,深入研究过党章、党史、党政的教师,或者有着丰富党建经验的教师团队,相对于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而言,年纪偏大,对互联网技术掌握程度较低。而青年教师作为互联网党建的新生力量,他们掌握了足够的技术知识,但是对党建工作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有待提高,不能够以党的政策和理论来开展党建工作,党建内容缺乏创新度,没有形成独特的意识形态,也不能够被学生党员所接受,未能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没能贴近大学生生活,未做到与时代相吻合。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创建“互联网+党建”模式的路径选择
把握潮流才能赢得未来。随着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发展进程加快,“互联网+”拓展了党建工作的时空观、丰富了党建工作的方法论,促进高校党支部科学驾驭互联网的工作能力,加强高校党支部党建工作的创新,为党建注入新活力。
1、转变“互联网+党建”思想,注重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互联网+党建”模式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顶层设计是指高校党委对各类党支部建设的思路和载体的设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校党委的指导和总体规划。高校党委对学生党支部“互联网+党建”指导,应有全局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合理规划,统领大局,协调各学生党支部的发展,具有针对性的探索出一系列适应当下高校党支部发展的工作方案,搭建各党学生支部沟通联系的有效渠道,对于各党支部“互联网+党建”的问题和困难,高校党委给予指导和排解,扩宽学生党支部互联网党建的视野,实现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现代化、精细化管理。
2、扩展“互联网+”载体,打造立体党建
随着互联网的无限延伸,本着“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原则”,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运用互联网技术,适应时代发展和大学生党员的需求,构建立体化的的党建工作体系。“互联网+党建”的模式是对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的创新和扩展,将各种新媒体平台灵活使用起来,建立“多维”的党建工作模式,打破各学生党支部互动少,交流少的壁垒。各学科、各年级、各专业、各民族的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集体学习、集体开展思政教育,并且可以根据各学生党支部的实际情况组建虚拟党支部,实现党支部党员信息、思想汇报情况、党费情况、学习教育情况的网络化管理,通过视频、网络聊天等方式开展主题讨论,利用互联网平台讨论可以了解学生党员真实想法,有效的进行引导。高校“互联网+党建”的模式,极大扩展了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活动领域,满足学生党员的舆论需求,提高了学生党员的关注度和亲切感。
3、活化“互联网+党建”氛围,增强群众基础
高校党支部采用“互联网+党建”的模式工作,面对的是大学生群体,他们年龄相仿,校园生活方式相似,思想发表活跃。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方面互联网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互联网声音嘈杂,有大量落后、反动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存在,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刻,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引导,会受到不良思想道德意识的影响。活化“互联网+党建”氛围,让主流的党建思想占领互联网,从学生党员的切实需求出发,取得学生党员的信任和关注,调动他们的热情,打通学生党员与学生党支部对话的机会,搭建学生党员表达心声、反馈意见的平台,支持和肯定学生党员参与党建的权利。高校党支部开展互联网党建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较强的政治理论素养,用正确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党员,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和约束学生党员,保持清醒,坚定立场,为他们匹配出健康向上的思维习惯和正确的政治理念。
4、规范“互联网+党建”管理制度,创新监督方法
健全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管理和发展“互联网+党建”的重要保障。用明确的制度规范高校党支部党建工作,确保“互联网+党建”的模式安全、健康、正常的运行,用创新的理念监督高校党支部党建工作的成效。高校党支部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全方位的监管机制和长效激励机制,能够迅速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阻断扩散,加强学生党员指导和教育。确立党员网上行为准则,用具体的细则约束学生党员的行为,明确学生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制定科学合理且配套的考核机制,用互联网思维考评学生党支部党建的效率,全面激发高校学生党支部开展“互联网+党建”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的党建新局面。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