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策略研究
2016-04-29谭晓明
新形势下为了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奋斗目标,为了完善我国的基础教育普及工作,以及更快更好的实现我国的现代化教育,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也在协同创新模式的大环境下提出了新思想和新要求。为实现高校与基础教育的共同发展,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创新工作主要集中在培养过程中的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策略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方式和模式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为了加强国家基础教育的统筹规划,以及加快推动国家的现代化教育进程,全日制教育硕士在协同创新的模式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如今我国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距离国外完善的硕士教育模式仍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方面,所以在协同创新的模式下,我们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而本文在分析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发展背景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培养策略的不足,并提出了其改进策略,为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
一、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发展背景和主要特点
我国在1997年开始了首批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工作。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硕士专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其发展过程主要集中在了三个阶段,分别包括:创立与探索阶段;调整与完善阶段;结构优化与层次提升阶段。经过过去十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在招生规模、调整结构、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提高,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教育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教育和基础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全日制硕士教育的历史背景
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教师专业的发展,培养有足够能力领导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深化我国现代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为此国务院通过了决定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为我国教师的继续深造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开辟了途径。这不仅改变了以往我国教育体系单一的弊端,而且对于完善学位教育体制和机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目前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主要特点
一方面,就培养的人才目标而言,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相关行业的应用性人才,其价值是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而其培养方式更加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另一方面,就其招生的硕士生源而言,全日制教育硕士主要招收没有从事过教学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学生要在学校完成学习工作,学习时间相对比较固定集中,其培养方式是实行双导师指导培养制度。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式存在的不足
(一)指向性不够明确
在招生过程中由于其每年都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再加上无论是考生还是学生家长对全日制教育硕士都报有偏见。因此导致全日制教育硕士在社会上没有较高的认可度,也造成了其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持续健康发展。另外与国外完善的招生体制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教育硕士招生还存在着制度死板不灵活的缺点。由于各个大学在录取上的标准具有较大的差异,机制不完善,弹性幅度较大,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在无形中促进了培养主体范围的逐渐扩大和数量的不断增加。
(二)理论与实践的偏离
目前,就以应届毕业生为生源的培养模式而言,培养机构经常会忽略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背景和工作经验的特点,无论是在教学方式,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不能突出“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特点。也因此,在教学培养过程中把大量的经历注入在理论研究上,而严重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硕士导师在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时,往往采取培养学术研究生或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方法,而这势必会造成理論与实践的脱节。
(三)高水平师资力量不足
老师是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不仅需要较高深度的理论支持,还要有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这就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们同时掌握理论与基础实践的双重能力。但是就目前我国现有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师资力量来看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目前高校从事全日制教育的老师大部分都是来自本校,而且在这些任教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多都是从事研究生教育的教授或副教授,这些老师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科研、教学能力较强,专业技能较高,但是对于基础教学的了解较少,从而在实际教学中找不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较低,同时还会造成师资力量的浪费;其次,还有另外一部分老师是来自于中学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或骨干师资,这些老师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基础教学经验,但是理论深度掌握的不够,无法将基础教学上升到学术水平,师资配置的不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全日制硕士教育的发展。
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有关于全日制硕士论文的规定,一般是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对学生的毕业提出要求,但是就近些年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来看,很多高校对于学生的要求相对偏低,硕士论文质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实践教学的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
三、在协同创新培养模式下的改革方向
(一)改革的基本原则
第一,学术为基础原则。无论是专业硕士研究生还是学术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都要以学术素养为基础。在此次为前提的基础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要求不仅要具备完备的专业素养,更要有丰富的知识层面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其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全日制教育硕士应该更加注重学术理论与试验实践的紧密结合。
第二,专业为核心原则。全日制教育硕士应该要求无论是在学习实验中,还是在生活实践中,都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受教育的硕士研究生也要在学习实践中围绕着这两个核心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更要加强培养过程中的科研与实践的融合,让受教育者具备应有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第三,以职业为导向的原则。学生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自身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现自身的价值,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能够服务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生实践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就业,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要面临现实的就业问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学生、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多,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在校期间不断提高学生素质,以职业要求为导向开展教育活动,逐步将知识学习向知识应用过渡,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毕业后尽快的适应企业的要求。
(二)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
就培养方式而言,可以采取双导师培养的方式,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联合培养,在培养期间,校内导师负责主要的培养指导工作,校外导师负责指导辅助的实践工作。在培养过程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且目前教育硕士的实习、见习管理的执行力度还远远不够,没有能实现与其设定的目标。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高校过程管理、考核不到位等因素。
此外,在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时,要实现受教育者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紧密结合,增设更多的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另外,在基础课程的开设上应加强改革,尝试跨学科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学校可以为学生增开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自行选择,从而更好的满足实际的需求。同时还应加强对全日制硕士考核制度的建设,建立完善的考核标准,应逐步转变传统的以学术为主的考核准则,而应将学生的素质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双向的考察制度。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多层次多元化的制定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方法,制定科学的培养战略,从而全面提升全日制硕士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研究认为在协同创新模式的条件下,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主要集中在让受教育者能够完全胜任今后的教学工作以及教学实践,使得培养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不仅拥有专业的学术素养,而且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所识切身运用到自己之后的教学工作中去。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也要深入到日常的学生培养工作之中,同时受教育者自己也要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武装自己,实现学术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赢。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研究生教学改革课题:《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