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理念下国内外中小学联合办学研究综述
2016-04-29杜金镜
联合办学是地方政府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中小学联合办学的内涵、目的、内容、实践模式、存在的问题等的研究,发现目前研究存在深度不够、视角不广、方法单一、思辨性的研究多于实证性的调研;认为研究对象可向农村学校拓展、范围可向革命老区延伸、方法可向实证研究拓展。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推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中小学联合办学的研究成果也日渐增多。因此,笔者对国内外有关中小学联合办学研究的成果进行搜集整理,并综合概述,期望能为后续研究开拓研究视野、拓宽研究思路提供有益视角。本文从研究概况、研究内容、评价与展望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一、研究内容概述
分析现有文献,研究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联合办学的概念界定
对于联合办学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均未给出一个统一的术语来概括。外国学者有的将其定义为学校合伙互助,是“一种为了共同利益而一起合作的工作方式”;或认为学校间以建立共有的行政机构的形式共同工作,以彼此间协同工作、分享资源和专为学生谋取利益为主要内容,以合作、相互分担责任、自愿承诺和平等追求共同目标为主要特征。
国内学者则主要认为,联合办学是由不同层次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成联合办学共同体,在办学理念、行政管理、师资队伍、教学研究、后勤服务等方面达成共建共享,将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放大,大面积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范围;或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几所学校为了共同发展以地位平等、态度真诚的方式结成联合体。综上述,笔者认为联合办学是以建立学校共同体为方式,以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和资源共享机制创新为抓手,以缩小区域内部(如乡镇、村)校际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差距为目的的办学形式。
2.聯合办学的目的
联合办学的目的是指学校通过合作要达到的目标。各国因财政、教育资源等水平的不同,其学校合作的目的也各有侧重。美国将“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作为学校合并政策的目的,建立学校联盟以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服务,使教育资源在各学校间共享;斯里兰卡校际合作是为了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印度三个城邦的学校合作把教育教学目的放在首位。我国联合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加快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改造,整体实现我国发达地区追求“高端均衡”、发展中地区倡导“优质均衡”、薄弱地区落实“成长均衡”的目的。
3.联合办学的内容
综观已有研究,可以发现联合办学主要涵盖了“联合教学”、“联片教研”、“优质课程共享”、“硬件设施共享”等内容,通过开展校际研讨、教学交流、名师带教等各种活动,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深入广泛地共享、合作和交流。总的来说,联合办学最核心的内容是通过组建均衡发展合作学区,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4.联合办学的实践模式
区域层面上联合办学合作的内容虽大体一致,即教师、校长、课程、设施等方面的联合,但具体到不同的实践主体,因联合的动力来源不同,其体现在合作方式、合作重点、合作程度、合作组织建设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也产生了不同的效益和影响力。综合各国研究,现阶段义务教育阶段联合办学的实践模式归结起来主要有政府主导型(依靠国家或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出台相关政策或制定相关制度的方式推行的,如我国现行的教师轮岗流动制度)、组织推动型(以组织的形式将对口帮扶的学校之间的关系确定下来,使之在合作单位内部生成一种自治机制的联合办学,如教育集团化和学区化办学)、自主生成型(同类学校之间或者有共同追求的学校之间自发形成联盟,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如我国成都市锦江区的“薄弱学校联盟”、英国的“联合学校”)三种模式。
5.联合办学的成效与问题
一是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降低了择校率。叶平等的研究指出,联合办学整合重组区域内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以“加强短板,抬高低部”的做法,有效地缩小了城乡义务教育校际差距。冯洪荣指出,学区化管理模式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向社区郊区辐射。在芬兰,其基础教育的学校无论大小,教育资源都相对比较均衡,芬兰的学生家长没有盲目地追求和选择学校,可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会潜在的影响家长的“择校观”。
二是更加关注个体的发展,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联合办学通过整合联合学区内的优质师资资源和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平民化、普及化,其真正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孩子也能均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教育机会,使教育过程、教育结果更彰显公平。
三是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公众满意度。根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要求,2014年各地展开了“公众满意度调查”,从各地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公众对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满意度有所提高,如山西省的调查报告显示,民众的满意度分值为78.4分。
6.联合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府缺乏对优质学校的政策支持,导致合作流于形式。对口帮扶的联合办学形式在实施最初阶段受到了学校的广泛欢迎,也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但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捆绑发展应该说是一种松散式的捆绑,与管理者和教师的责任有很大关系。例如,一些地区在具体实施“对口帮扶”等政策时,对优质学校过多地强调义务和责任,却怠于建设相关提高优质学校教学质量的政策,同时经费方面支持力度也不够。这便导致政策在实行一段时间之后,例使得许多实质性的交流活动在学校各自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或消减或流于形式。
二是名校教育集团优势会否被削弱。教育集团化办学所面临的困惑和矛盾是名校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是否会下降,是否会使名校的社会声誉与口碑受到影响;名校对薄弱学校的优质资源输出方式是否一层不变,“削峰填谷”的方式让名校何以生存。此外,集团化办学在各城区的进程不平衡、教育集团之间发展不均衡、教育集团内部发展不均衡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无不让教育集团成员中的名校感到生存的担忧与交流的烦恼。
三是如何时建立健全合作共同体的效果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合作共同体的效果评价制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评价共同体中成员学校取得的成效?是否达成预定目标?该如何评判?共同体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到目前为止这些问题都未得到妥善解决。此外,对于如何管理学校合作共同体,国家同样没有出台相关的条文。
二、研究启示与展望
1.研究对象可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延伸,研究范围可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等覆盖。
从已有研究来看,其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名校、城市学校等,名校集团化办学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得到推进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研究则非常少,仅仅是一些事实报道;研究的范围也主要是集中在城市地区或经济较发达的省市、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地区。因此,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联合办学研究宜向“老、少、边、山、穷”的地区延伸。
2.研究方法应拓展,可加强实证研究。
综观我国联合办学已有研究,经验性、思辨性的研究居于主要地位,但就我国复杂的国情和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状况来看,一般意义上的思辨研究难以运用到多变的办学实际中去。因此,加强实证的调研和分析,用具体的数据充实研究内容,提高研究结论的准备性和可行性,更能从实际意义上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3.研究内容除了关注优质师资和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外,还应加强学生互动的研究。
联合办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是通过学校间的合作促进师生成长。教师交流在联合办学实践中固然是关键。但学生的成长才是优质资源共享的最终落脚点。综观已有研究,发现鲜有关于联合办学中学生校际互动的调查与研究,因此,联合办学研究可向学生层面拓展。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均衡理念下农村初中联合办学研究——以安远县为例》主持人,课题编号15YB215。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