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村小学新课程实施难点分析
2016-04-29单新涛李志朋彭德恒
对云南省农村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做出调研,旨在发现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归纳出课程实施难点,主要表现在:从课程开设的角度来讲,新设课程的实施是最大难点所在;在课堂教学层面,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灵活选用是难点;就课程实施的区域而言,少数民族地区是课程实施的难点。
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分别从转变课程理念、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改革考试与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制六个方面阐述了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诉求,贯穿从国家、地方到学校,再到课堂教学的各个不同层面。研究者对云南省农村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做出调研,发现课程实施的现状,归纳出课程实施难点。调查中,许多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从不同角度就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登录、编码等质性分析,将云南省农村小学新课程实施难点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从课程开设的角度来讲,新设课程的实施是最大难点所在
难度最大的莫过于“综合实践活动”,其实施程度明显偏低。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学校和教师对此门课程普遍不熟悉,甚至不知道有这门课。当问及某乡中心小学的教师,学校是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教师们的表情显得很茫然,教师们表示不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什么课,主要在这门课里让学生学什么,也有老师认为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身体上活动一下”。事实上,这一问题并非仅仅存在于云南农村。研究者柯政曾以“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这个领域为例,以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某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对课程实施状况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这一课程政策被消解、被“去课程化”、被“空心化”。可见其实施状况并不乐观。也有研究者指出,即便在上海这样的地方,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的“科学课”在实施中也遭遇了不小的麻烦。
还有一些在课改后重视起来的有新的实施形式的课程,如在玉溪市红塔区如火如荼开展的“社团活动课”。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农村小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每年定期举办小学社团文化节,举行舞蹈大赛、校园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原创校园小品大赛等活动,为广大学生搭建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并组织督导评估组对各校的社团活动进行评估和督导,整体而言,区农村小学社团活动的形式一片大好,但是农村小学受社会经济发展、教学条件、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教育与城区学校相比相距甚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依然困难重重,其中也发现还存在一些共性的、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问题:一是活动开展中出现应付、走过场现象,二是专业教师匮乏,三是活动开展中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不高,四是评价奖励机制不够健全,五是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场地局限。这些问题还有待随着课改的持续深入、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条件的不断完善而得以解决。
二、在课堂教学层面,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灵活选用是难点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并未出现理想的应有的变化。如一些老师反映:“上课一般都是讲授法,并且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就只负责听,特别是接近退休的老教师,每天上课就只读一下课文,讲一下生字词,然后再布置一下课后作业也就算完成一堂课了。” “一些教师吃不透新课标理念,对新课改中一些新理念的理解十分肤浅。例如,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存在许多误解。不少通用技术教师把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把探究学习等同于在活动中学习。”通过以上诸如此类的现象可见,如何灵活选用教学的方式以达到最佳效果,依然是很多老师的疑惑。
同样的问题存在于对教学模式的运用中。新课改催生了新一轮“教学模式热”,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在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教学模式的构建呈现出由“重教”向“重学”、从单一向多样发展的实践转向,以及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一些共同理念。在此背景下建立起的教学模式一般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沟通技巧及全面的课堂调控能力。在有些教学模式的运用中,讲台让给了“小老师”,课堂时间让给了学生,教师显得很轻松。其实,对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前指导、课上调控以及课后辅导等工作的仔细审视,我们会发现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是更高了。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强制性、快节奏地推广某一教学模式的背景下,习惯了传统教学的教师,因为缺少相应的培训指导以及心理缓冲,表现出对新的教学模式的不适应甚至抵触心理。另一方面是在对教学模式的盲目追求和热衷热捧中带来了“模式化”教学。众所周知,由于教学情况不同,生搬硬套一个模式是不科学的。因此任何一个教学模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的变化而灵活应用。但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和学校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模式化教学的现象,使得一些教师上课没有了自己的风格和想法;有些教师导课生拉硬套,毫无半点生趣,死往教学模式上套。这样不仅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刻板化,还会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原本模式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打规避统教学的弊端,但是如此一来便反而是弄巧成拙。
三、就课程实施的区域而言,少数民族地区是课程实施的难点
课程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说农村是课程实施攻关的难点,那么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新课程实施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为明显,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个性差异、智力差异、性别差异等方面以外,还表现为民族差异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差异。访谈中某教师这样描述自己班级的情况:“我们学校就我班来讲,有50多个学生,有6种民族学生,受过学前教育的有25人,没受过学前教育的有26人。民族差异、个性差异、智商差异、知识差异都导致实施新课程中产生问题。”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起学习除了语言交流上的困难,更为重要的是每个民族的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群体中都会接受自我民族的一些特有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给予关注。显然,这些为教师践行“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提出了更大挑战,也增加了课程实施的难度。通过选取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四所小学进行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除了学生薄弱的学习基础、多方面的个体差异等因素以外,教师改变缺乏支持以及课程资源严重匮乏也严重阻碍了这些地区新课程实施。
研究发现,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新课程实施面临多方面的巨大阻力,在强调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需要我们积极关注,并给予改革政策、经济资源及专业发展等多方面的支持。唯如此,才能不断缩小其课程实施的现实与理想程度之間的差距,也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2017年资助性项目“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优化与教学模式改进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6-2017学年云南省基层人才对口培训计划”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1.玉溪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玉溪市新平县平掌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