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辅导能力对实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性

2016-04-29王辉娣

知识文库 2016年24期

随着高校对建设专业化辅导员队伍需求的日益增强,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本文通过分析提高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对实现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意义、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现状等问题,试图解决辅导员工作中心理健康辅导能力缺失这一短板,探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为了建设和完善学生人格培育体系,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成为其实现途径。高校辅导员处在学生教育工作的第一线,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日常事务管理的执行者,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当下,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网络的迅速普及和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化,都对高校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因此,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各高校面临的紧迫课题。

要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亟需加强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四大工作板块的专业性提升。而随着90后学生心理特征的变化和因忽视其心理健康疏导造成的校园问题层出不穷,许多高校开始认识到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在四大工作板块中的短板地位。只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实现辅导员专业化中的重要地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分级设置、强化辅导员心理学专业化水平,才能均衡地促进辅导员四大工作板块工作能力的协调发展,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实现辅导员专业化的意义

在对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职责的综合分析中,许多高校倾向于把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能定位为教育引导职能、学生事务管理职能和职业发展辅导职能这三项基本职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无法全面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也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带来隐患。一方面,有些学校设置的独立心理咨询机构与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相割裂,使得辅导员与学生密切接触的优势无法发挥;另一方面,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工作者数量严重不足,成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的一大障碍。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辅导员其他工作效率的催化剂

随着缺失高水平心理教育带来问题的加剧,高校和教育者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关注大学生人际能力、处理情感生活能力、受挫抗压能力等方面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并运用专业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干预,帮助学生能更好看待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顺利发展。

辅导员以修正学生行为为目的跟学生接触时,容易受到大学生的抗拒心理,而如果借用心理学中一些方法和技巧,则能帮助辅导员从学生角度去考虑问题,通过倾听问题学生的事出理由,更容易发现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最终能较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优化教育的传统方法和观念,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且对学生职业规划引导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发展和学生特征的变化,传统与现代并存、先进与落后对垄等情况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内在意识、行为标准、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学生的精神支柱变得越来越脆弱,心理也日渐地空虚起来。相比过去,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了新的变化。

第一,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趋于成熟,大多数同学能够关心社会时事,政治思想稳定、平和,但其对问题的理解常常仅停留于表面,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和探索。第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鉴别力较差,且思想容易受到鼓动。网络在生活中的普及给他们带来丰富的资讯和便捷的生活,但网络信息的丰富和多样也带来少思多看的弊端,让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呈现出机械性、浮躁性的特点。第三,他们更注重自由和人格平等。突破了地域和空间限制的网络交友和言论自由,为大学生追求的自由、平等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在他们注重自己个性的张扬中,也显现出集体观念差、团队精神不强的缺点。

各项资料表明,大学生这些新特征与校园中的修学、暴力事件甚至自杀事件有着重要的关联,正视他们的个性和特征,提供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各高校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

(三)心理徤康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新导向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多集中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并在摸索中不断改变过去“被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辅导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建立“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发展,更关注学生的人格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大部分高校都建立起校、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而辅导员作为密切接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加强辅导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现实要求也逐渐受到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由此可见,要实现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职业规划、心理健康多方面的教育,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客观现实,适应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从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日常管理等传统性工作,拓展出了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新职责。这些在推动着高校辅导员向专业化方向發展的同时,对辅导员的素质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而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也是全面实现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一环。

三、探究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途径

(一)明确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始终处于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在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诸多优势,要充分发挥好这一优势,应该对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进行精确定位。

首先,辅导员应摆脱“管理者”身份,做大学生的贴心朋友。与心理咨询专家相比,虽然辅导员的理论知识不足,但辅导员更贴近学生,亲和力强。辅导员可发挥心理工作的主动性和情感信任作用。其次,辅导员应成为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者”。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潜伏期,所以辅导员要在学生产生心理困惑的前期阶段有所察觉,要发挥“预防者”的功能。这要求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去,与学生展开亲密的思想交流,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第三,辅导员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首席责任人”。辅导员应首当其冲承担起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疏导工作,在考虑学生心理共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等级、不同专业、不同家庭背景的具体情况下选择具体的心理辅导内容和方法,使工作开展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第四,辅导员应该成为学生钦佩的榜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潜移默化的,而在正规心理咨询外,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也会润物细无声地对大学生进行着榜样示范的教育功能。辅导员应该通过自己的工作作风和生活爱好,将先锋模范作用在生活中具体化,为学生提供生活中乐观积极的榜样指引。

(二)辅导员队伍提升心理咨询能力专业化水平的途径。

无论是针对心理疾病的心理辅导,还是解决心理困惑问的矫治性心理辅导,都要求辅导员拥有丰富的心理专业知识。而大部分非心理学科班出身的辅导员,要想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就要求高校提供政策支持和必不可少的业务培训。

首先,高校提供辅导员心理学专业理论的培训机会。加强辅导员对心理学专业理论的培训,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是当前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多项文件强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类心理教育机构的宣传、培训等工作也异常活跃。在此有利环境下,学校可分批组织辅导员接受培训,比较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同时,高校加强辅导员自学、学校内部培训、组织心理辅导案例专题交流等方式,对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都有很好的作用。

其次,高校提供政策性引导和支持。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及程度还不高,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到位,所以学校应该通过政策倾斜,积极培养一批有潜力的辅导员投身到这项工作中来。一方面,可以把辅导员的职称晋与取得学生工作相关资质证书,如心理咨询师证书、就业指导师证书等挂钩,并且以承担全额或部分学习费用作为激励手段。另一方面,优先考虑让有能力的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辅以增加心理公选课、心理健康知识巡讲等准教学活动,由学校给予相应的课时津贴提升辅导员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性。

(三)辅导员开展非咨询性学生心理辅导的工作途径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非只有在学生求助时才可以开展。实际上,他们在日常接触中就可以针对自己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只是这并非专业、规范的心理咨询过程。因此,辅导员若要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就必须探索相应的非咨询性途径。

首先,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与学生充分互动。当今,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己全面地渗入大学生的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科技手段与学生交流、为学生服务是学生管理工作人性化的体现和要求。一方面,这些网络社交软件能够帮助辅导员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绪,极大地提高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微博等网络社交软件还可以成为辅导员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新载体,通过及时与学生进行轻松互动,通过正确引导逐渐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和非理性情绪。

其次,增加班级活动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班会和班级活动作为辅导员教育学生的一种形式,因其主题鲜明、形式生动、参与度高的特点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这些活动也可以成为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疏导的途径。有特定主题的集体活动可帮助同学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形成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对身心和谐发展有极大的作用。而且主题班会和集体活动中容易形成良好的气氛,有利于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及矫正学生的不良心态。在设置班会和集体活动主题时,辅导员一定要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环节和内容,即能明确要引导学生培养何种心理品质。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摸清学生的心理发展脉络,以确保集体活动的正确导向,并起到应有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背景,解读了提高其水平对实现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意义,有针对性地论述了辅导员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途径。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然是教育界的重要工作,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最一线的工作者,承担着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任务。因此,辅导员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途径,才能更好地做大学生的引导者,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才。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