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大学生旅游安全素质状况、成因与对策探析

2016-04-29甘勇刘娅

知识文库 2016年24期

人的安全素质包括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旅游安全素质则是人在旅游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综合体现。通过对海南部分大学生旅游行为与安全素质的跟踪调查与动态变化分析,本文力求呈现其群体性旅游安全素质状态,并探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与基本对策。

2014年11月和2016年9月,我们先后分两次开展大学生旅游安全问卷及访谈调查,调查对象涉及海南省8所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共计500人次。首次问卷,选取500名不同高校大一新生为对象,重点就其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旅游心理、旅游经历、安全技能等进行初步调查。第二次调查,则在首次接受调查的对象中选取50人进行追踪调查,重点关注其旅游行为、心理、安全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变化。

一、海南大学生旅游呈现的特点

现代旅游安全管理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是全景式的系统控制。但安全管理说到底还是做人的工作,或者直接引导、控制人的行为,或者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预期等,无论哪种情况,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安全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安全管理效果。在大学生旅游过程中,其既是旅游管理的对象,也是自己行为的管理者。调查显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旅游特征明显。

(一)大学生在旅游决策和行程规划具有随意性

大学生虽然属于社会中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但其在旅游行为中体现出的“准”社会人特征突出,实际上心智并不完全成熟。一方面,大学生多自我意识比较强,崇尚的是所谓“说走就走”的旅行,出发前往往没有做好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设施准备,不能有意识地评估可能出现的危险,极可能在救生防护能力和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以身涉险。另一方面,其旅游行程的选择中又体现出一定的从众性,在选择旅游行程时,易受其他特别是高年级同学或老乡等相关群体的影响,这一点在低年级大学生身上表现的更突出。

(二)大学生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具有趋同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外出旅游愿望强烈,部分大学生甚至到了随时准备“说走就走”,而且由于精力旺盛,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心,旅游和探险无疑是除网络空间之外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活动领域,除了人头攒动旅游景区以及著名的城市景观点,一些因奇、险、怪而人迹罕至的地方,往往也是大学生热衷的探险地。比如无人登临的小岛、假日海滩的远海更深处,灌木丛生的深山密林,等等。从海南及其他地区近年发生的一系列大学生旅游安全事故来看,这些往往正是安全事故多发的地点。

(三)大学生旅游实施的季节性、地域性特征明显

由于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均在校学习生活,所以其外出旅游多选择在假期,短期旅行选择在省内、市内及校园所在地周边比较多。随着在校时间不断增长,高年级大学生外出旅游空间范围明显拓展,远程旅游、探险性质的旅游有所增加,大学生旅游的季节性、地域性特征明显。高校对高年级学生管理上实际存在更为宽松的情况,利用假期边际时间进行远程旅游的情况增多。

二、大学生旅游安全素质基本状况

一般理论认为,人的安全素质包括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其内在于人的安全心理,外见于人的行为。旅游安全素质则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旅游相关行为所体现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与安全问题处置技能的综合体现。调查显示,海南大学生旅游意愿强烈,旅游行为随年级增长而日益增多,但其旅游安全素质令人堪忧。

(一)关于大学生的旅游安全意识

所谓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关于安全的观念,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旅游者的安全意识则是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对外在危险的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人的旅游安全意识具有能动性,作用于旅游行为;反过来,旅游经历也会影响着或者强化人的旅游安全意识。大学生旅游安全意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旅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或事故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事故的概率很低,不太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猎奇和探险的强烈兴趣使其丧失了正确的判断能力;二是对自己的安全技能过于自负,属于“明知山有虎,偏向山上行”的情形。著名的“墨菲定律”揭示,事情往往会朝着人们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发展,只要有这个可能性。即: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坏。近几年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多起远离假日海滩的溺水身亡事故就是大学生过于自负的安全意识偏颇导致伤害的例证。

(二)关于大学生的旅游安全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人们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其内容广泛且发展迅速,而技能则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或模仿而形成的一定的行为方式。从获取途径而言,知识可经由书本习得,而技能则需要经过实践和反复练习才能获得。正因如此,目前大学生旅游安全素质普遍不高,一方面表现为旅游安全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也不全面,但更多地其实是大学生接受的安全技能培训十分匮乏,甚至有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校基本没有机会得到关于安全技能包括旅游安全技能的練习。

三、大学生旅游安全素质现状的成因与对策

(一)大学生旅游安全素质现状的成因

1、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严重滞后

《旅游法》虽然确定了各级政府在旅游安全体系建设上的主体责任以及旅游业者的相关安全管理责任,但法律真正落到实处并非一早一夕的事。在整个社会旅游安全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健康科学的安全文化在高校和大学生群体中远未形成。目前,政府或者旅游业者在安全投入特别是旅游安全训练设施上的投入非常少,在对旅游者的安全教育没有构建完成体系,部分旅游业者对旅游安全管理三心二意、利益至上甚至唯利是图。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旅游安全教育更多地传承了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缺乏创新,很难适应旅游业迅猛发展对旅游安全提出的要求。

2、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存在误区

随旅游业发展,尽管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旅游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要求。但当前对大学生的旅游安全教育,存在几种错误倾向:

一是关于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的主体,部分高校更多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安全教育也基本限于校园及周边的防火、防盗、防伤害等,缺乏高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在旅游安全教育上的充分沟通。

二是部分高校在安全教育中突出安全知识学习而忽视安全技能训练,导致大学生在面临旅游安全问题时往往眼高手低,或者完全束手无策,甚至因为处置不当导致二次危害。

三是将安全教育等同于纪律教育或者思想道德教育,旅游安全教育从而变成了例行公事式的旅游安全提示、警示,大學生往往会怀疑高校只是一味地希望他们不要出行旅游,这样的旅游安全教育既不能引起大学生的重视,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大学生学习与旅游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二)提高大学生旅游安全素质的对策建议

1、高校必须承担起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的主体责任

按照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管理上的失误则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系统安全理论也要求整体环境安全而非部分环节安全,旅游安全管理无疑是一个系统工程。旅游安全教育在高校安全教育中几乎是一片空白,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亟待纳入高校安全教育日程。树立正确的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观念。大学生旅游具有兼具“游”与“学”所谓“修学”属性,属某种意义上的体验式学习。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校园社会化不可避免,开门办学是大趋势;从大学生持续全面发展考虑,旅游安全教育与传统安全教育(如心理健康、网络安全、防火、防盗等安全教育)一样重要。

2、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需要内容和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安全知识讲座、板报、宣传横幅等安全教育方式,在减少和防范事故发生上发挥的作用不可否认。但旅游安全涉及时空范围更广,参与主体和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多样,对体系化的要求更高。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安全意识,例如在规划旅游行程时,应引导大学生努力克服从众心理,充分了解行程情况,应做好安全防范评估。在旅游安全教育内容上应该贯穿着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技能训练、安全文化熏陶,在具体方式应突出体验与经验积累,体现多方互动参与,重视情境设计。绝不能将安全教育等同于纪律或者思想道德教育,旅游安全教育需要直接有效的反复训练与实践,比如消防自救逃生演练,溺水体验、野外生存能力训练等。

3、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可以探索课程化

科学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接受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技能,符合“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将让大学生终身受益。在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旅游消费在质和量上都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应开设专门的旅游安全教育课程,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和仿真技术,提供远程的或者尽可能仿真的旅游环境,并在此基础让大学生们得到更有效的安全训练。

(作者单位:海南政法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