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6-04-29徐磊
新课标指出:“通过科学课的学习,要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并尝试运用于科学的探究活动,逐渐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思考问题;保持并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学会尊重证据,并且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与爱科学、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根据科学课标的总目标,在科学课堂中,老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科学学科的知识,而是更加注重为学生创设适宜科学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且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并细心求证。科学教学中要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知识技能和获得科学知识的良好习惯与态度。那么小学科学学科如何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呢,需要每个教师共同探究,才能促进科学教学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欲望
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样是创新教育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以此诱发学生动手去进行探究的意识与欲望。
1.用图画引入问题,从而创设情境
如在《怎样放得更大》这一课中,学生用放大镜看很小的文字和图片时,学生却发现看不清,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清楚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提出想法,大家来进行讨论。为之后用两个放大镜来制作简易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做铺垫。就在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被调动起来了。
2.用有趣的故事来创设情境
学生是特别喜欢听故事的,故事中有趣的情节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高度集中起来,让科学课的教学得到很好的效果。
3.谈话鼓励
但是针对动手能力差的那些学生,要多鼓励启发。可以在上课之前悄悄找其谈话,也可以提前告诉其实验活动的内容,让其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这样这些学生才能慢慢消除对科学实验恐惧感,增强学习科学的自信心。
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效率,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
科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究实验活动,那么怎样经历呢?首先充足的材料肯定是前提也是实验活动进行顺利的重要保障。要使学生的每一双手都有事干,让学生的每一双眼睛都可以看得到。例外教师应在课前要亲自实验一下实验材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活动的材料可以学生自己准备,也可教师准备。当然,不管材料是谁准备的,只要能提高探究效率即可。此外教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必须先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力、兴趣、知识水平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经历。必须要贴近生活,要让学生更直观、更亲切的感受实验。也可以让学生带来他们自己想研究的材料。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
三、增加有效指导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并有效的指导,让探究实验过程井然有序。决不能让学生处于游离的状态,手足无措,让学生感到漫无目的,必须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所获益。指导学生实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安全操作、规范操作。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操作,并且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操作必须要到位,不能只流于形式,并让理论和操作有所联系,让动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意识的源泉。要知道学生的动手实践之路并不只有一帆风顺,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受到阻碍,所以教师应该发挥他的引领作用,使学生前进。在课堂上枯燥的知识要与有趣的实验活动相结合,这样能让学生觉得他所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让学生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和实际生活建有机联系。
四、把足够的空间留给学生,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小学的科学课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实验,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小学生们大胆的展开想象,动手做实验,操作仪器自主探究,才能从实验中得出问题,解决问题。科学可探究最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能在参与探究实验过程中去体验挫折,体验成功,体验质疑,体验挑战,体验合作,才能真正的学习科学,真正的实现动手也动脑。
五、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展开课外动手实践活动
实践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如果实践不存在,那么探究就无从入手。学生能在课堂上所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能在自然中获取的知识是无限的。要重视学生在课后哪些有意义的后续活动,使学生的探索活动能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教学空间的束缚。比如对矿石的认识,那就需要学生更加深入大自然,来采集矿石标本,并与资料进行对比,由此加深对矿石的认识和分类等等。课外的小实验和小制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课外小实验无论是在器材的准备上、还是过程的设计上、或者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上、以及结论的得出上,都必须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不但尝试新的办法,并反复试验,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实践探索的过程必是创新的过程,学生能在活动中通过摸、听、看、闻等多样的方式全身心的感受与体验,在学生亲自的实践,主动的探索知识,与获取新的知识,毫无疑问是让学生的牢固掌握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而言之,科学教师必须要在现代教育的理论指导下,注重小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有利条件,适时指导,使学生能动手操作实验,启发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并且亲身经历科学探索的全过程,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和动手探索的实际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