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2016-04-29陈妍同

知识文库 2016年8期

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首要的就是文化的自立自强,本文正确清晰解读如何文化传承,主观上正视并且重视对本国文化的涵咏才能更好的将文化准确的输出,给世界一个清晰了然的面貌。

中国有五千年灿烂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播,更多的是取决于文字的延续。我始终赞同一句话:汉字的力量胜于刀与剑。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能将文化传承至今,不得不说我们的汉语言在这其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回首我国璀璨又辉煌的历史文化,涤荡于胸的是满满的骄傲和振奋;对比当下,很多的文化现状让我倍感无力,萦绕于心的却是丝丝入扣的矛盾和深深的挫败感。

汉语言是联合国的六大官方语言之一,汉语学习让世界掀起中国风,孔子学院遍地开花。这些不争的事实让身为中国人的我们荣耀指数一路飙升。虽则如此,国内汉语言的学习现状却很难让人满意。国人对于本国文化的漠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由本国文化的“忽略”所导致的书本“阅读”的缺失。这样一个画面我屡见不鲜:

中国的很多未成年人,闲暇时间目光大半锁定在智能手机上全神贯注浑然不觉外物,油泼不进、水洒不进,对于优秀的书籍却不屑一顾,他们捧起书本时哈欠连天、昏昏欲睡,在阳光下蹦跑跳跃、挥洒汗水于他们而言也毫无吸引力,他们喜欢的是“智能”世界里的“大千世界”。长此以往,当这批孩子成长到应成为中流砥柱之时,我们的国家又将何去何从?

以点带面来看,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等候的成年旅客,不能够很好的利用零碎时间学习,这之中很少有人在读书看报,他们大都是在摆弄着手机电脑,如痴如醉的表情似乎很是享受互联网时代的惠赠。殊不知,网络快餐文化带来的更多的只是视觉的快感,这种看似流行的学习方式其根本就是一个伪真理,烂俗的“心灵鸡汤”殊不知就是“心灵祭坛”。而拥有“救命粮”之喻的厚重的文学经典却早已被置之一旁,无人问津。长此以往,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他的创新力该向哪里去追根溯源呢?一个根底浅薄,又欠缺学习力的国家,何时才可以实现复兴的宏愿呢?

以上,只是从汉语言一个角度来由果溯因,答案可以归根于我们对本国文化的忽略。忽略不等同于遗忘,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忽略比遗忘更有破坏力,且破坏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所以,唯有主观上正视并且重视对本国文化的涵咏才能更好的将文化准确的输出,给世界一个清晰了然的面貌。

总是记得一句玩笑话:韩国的“泡菜”文化让韩国声名鹊起家喻户晓。虽说是则玩笑话,可也不无道理。韩国的影视剧作品中,对本国饮食形成文化而传播推广,让受众清楚的体味到了“高丽”民族的习俗中的细巧、认真、整洁的品味体系。而我国也是个美食大国,我们的传统菜系有鲁菜、川菜、粤菜、闽菜、淮扬菜、浙菜、湘菜、徽菜等八大类别,可是我们可曾在世界上加以“文化”的名头而广而告之呢?在外国人眼中,对中国美食印象恐怕更多的感受是味美色鲜、菜式丰盛的佳肴野味罢了。我们主观上就没有这种文化传播的自觉,自然传播出的只是“炫技”罢了。做再多的菜式,也难成“厨神”!

依稀记得读过这样一篇报道,说中国小品的领军人物赵本山带领他的团队到美国去表演,却铩羽而归,“究其原因就是文化的冲突”(文章作者的观点)。我却不敢苟同这个说法,据说美国人对于中国“小品王”——赵本山——的评价:“如果他的表演代表的是中国的演艺界的最高水平,那么我们对于中国的幽默喜剧表示非常的失望。”这种评价虽然有些苛刻,但也不无公允,缺乏文化素养的演艺之路终究是没有前途的。赵氏小品最欠缺的就是人文关怀和黑色幽默,而这一切不是田间地头生活的简单叠加,不是俗到没底线。中国的另外一支优秀的喜剧团队“开心麻花”组合能够后来居上,体现的正是文化品位的提高,这样的作品走出国门,才能更高的折射出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更好的为中国人代言。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正在崛起之中。大国的崛起,最需要的就是自立自强。我们需要向世界展示的是中国健康和谐的形象。而这种文化气质的输出,首先需要的是认知自我。

一 从教育入手,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从小培养并逐步强化对汉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树立文化自我形象。俗话说,人有一份才气就增一分傲气;又说,人不可有傲气,要有傲骨。将之移就于国家层面,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曾因文化自大而闭关锁国,因闭关锁国而落后挨打,又因落后挨打丧权辱国而在国际上颜面尽失骨气尽丧。但是不能因此就全盘否认文明古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作用。文明之灯照亮早期荒蛮暗夜,引领人类步履蹒跚前行,一路走来。由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中华文明积薪助燃。五千年文化的积累与传承,成就了今天中国的与众不同,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上,中国功不可没。这绝不是大国宗帮虚妄的沾沾自喜与无端炫耀,这是实实在在的有目共睹,是“你见还是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的淡定从容。中华文化,“舍我其谁”?

我们的教育,要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在子孙后代的心中播下自豪与自信的种子,移植自强与自立的基因,输入志气与骨气的血液,强健中华肌体,强化民族意识。爱中华,就要热爱中华文化。这是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在此,不得不提我们的东邻日本。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经济重创,国家坍圮,但仅仅二十几年的时间,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就迎来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理念更新与人才培养是日本经济快速复苏的原因之一,家国共生观念与岛国文化中的危机意识占据意识形态主流,这是教育改革的成果,尽管被批以全盘西化,但大和文化的民族自立自强的生存意识标签是如此鲜明而具有特色,值得我们借鉴。

二 文化创新,与时俱进,打造精品文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将古老传统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打造出既有本土文化特色,又紧跟世界潮流的精品文化,以崭新的多元文化形态使国民在认可的同时增进民族自豪感。

与时俱进,打造精品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那么什么是精品文化?习总书记指出,“文化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准确清晰的指明文化精品的内涵。与时俱进,打造精品,就是要在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文化积淀里,深入挖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那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文化遗存最大限度的保留传承下来,兼收并蓄,吸纳时尚美学元素,制作出精良的文化品类。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用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人民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常言到:高手在民间。同理,文化精品也在民间孕育。已走向世界的中国国粹艺术京剧,最早起源于安徽地方戏,经过无数艺术家的传承,去粗取精,剔俗纳雅,徽班进京,百年雕琢,成为我国高雅艺术的杰出代表,名扬四海。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中,相比其他三国字母文字的依次消亡,只有汉字作为方块字,是现如今十三亿中国人每天都在使用着的。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历大浪淘沙,依然沿用至今,堪称奇迹。汉字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随着书法申遗的成功,书法已经取代京剧成为外国人认同中国文化的一个文化符号,是中国东方艺术所独有的,具有独特魅力。鲁迅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打造中国精品文化,从任何角度看来,都是中国与世界的双赢。

三 自觉强化输出分享的理念,在国际上打造全新文化形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文化输出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关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将中华文化以最完满的姿态最大限度的呈现于世界,是每个中国人爱国之心的表现,也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彰显。

历史上,中华文化的输出及由此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的贡献,令世界瞩目。统一后的汉代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张骞出使西域既是一次西汉政治集团统治威慑力的扩展,又是一次汉文化的强力输出,同时也是一次对西域文化的包容接纳,作用被后来的历史证明肯定。最为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将当时中国顶级文化精品展现给中世纪的西方及荒蛮异域,科技文化的智慧之光惊得他们目瞪口呆。意大利传教士马可波罗《游记》系统全面地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介绍给了西方世界。但是,文化输出随着近代中国的落后,逐渐被“拿来主义”文化输入方式所取代,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身影迅速消失。记得已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断言:中国不会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因为“中国在巨大的经济崛起中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个物质生产大国,在精神文化生产和创新乃至输出上仍然是个无需重视的小国”;“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或许她此番话只是就当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所作出的推断,但也不无道理。中国文化的输出,迫在眉睫!

记得有这样一种说法,现代战争,拼的是实力,“硬实力”不硬,一战就败,“软实力”不硬,不战就败。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软”“硬”实力缺一不可。对此,国人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你若盛开,蜂蝶自来”。“见贤思齐”是儒家文化关于自我道德修养的哲言,追求美好,打造精品,符合人类天性。我们迫切需要使自身被本国文化的精髓浸润,进而才能泽被八方,与世界分享。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我们的民族国家都能将本国文化正确传承清晰解读时,中国即刻便已为世界强国。

(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