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016-04-29王小华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提高自学能力,对教学工作者来讲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英语教学的工作者。本文从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对语言学习的科学分析和模仿等三大方面对如何加强英语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进行了论述。
身为一名英语教师,时常听见身边的许多同事会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满意。这种想法,一方面是这些老师继续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往往成为这些同事心中的一道阴影,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经过调查,我发现凡是具有上述想法的老师,一般都是特别注重自己“教”的过程,而不善于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换而言之,他们只想简单地通过“教”的过程来让学生学好英语,而不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多参与、多实践,而这正是这些老师面临问题的症结所在。
相对于语言的科学性而言,它更具有艺术性,这一观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语言的应用中,需要更多的是使用者都不知从何处来的快速反应,而不是科学的分析。老师在课堂上如果一味像教数理化一样,灌输理论、知识,然后希望学生去套用,明显效果不会怎么样。
语言来自于社会的实践,是活生生的。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要把语言中的各种规律全部总结出来,然后供学生套用,一者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语言是不停在发展变化的;再者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真的可以将这些规律全部研究出来供人们学习,那学习并掌握这些硬性规律的难度会更大,因为难免其中的某些细节特别琐碎,然后导致信息量特别大,可能人穷其一生也无法把它们都记清楚;还有,就算我们也能够记下来,要运用某一规律的时候,我们先回忆具体的内容,再结合语境套用,这样在语言的实践环节,必定会慢半拍,现实中无法对语言进行自如地运用。
身为老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必需的入门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必须依靠大量材料的自学,才能真正掌握英语。当然,同时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如果学生的学法和老师的教法保持一致,那只有量的积累,无法取得质的突破,不符合我们的预期。
要想学习四川话,最好去四川;要想学习陕北话,当然去陕北比较好。自然,想学好英语,能够去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最为理想,可是,这对于大多人而言是不现实的,否则,也就不需要我们继续研究了。我们说要去英美国家学习英语,目的就是要一个地道英语的氛围。实际上,我们虽然去不了英美国家,但还是可以接触到地道的英语的。
我们国家普及英语教育的初期,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只能依靠教师将英语一点点“传授”给大家——也就是说,老师读成什么样,学生就学成什么样;碰见真正应用的场合,发现与我们学习的并不一样,于是便成了“哑吧”。
几十年来,外界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是绝大多数学校和老师教授英语的方式却几乎仍是原地踏步,不思进取。现在,我们可以充分应用学生的力量,让他们自行创造条件,通过各种途径接触真正的英语。
我们自然想到的就是英文的原版影视剧。纵然学生各自的口味多么不同,在浩如烟海的影视剧节目中总能找见自己喜爱的。语言的交流过程中和具体所选择的字词比较而言,更重要的是语调。语调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它的功能是干巴巴的文字无法取代的。比如在汉语环境中,同样是“对不起”三个字,我们可以怀着歉意微笑着说;也可以恶狠狠地说:“我可要对不起了”;也可以调侃性地说:“真是对不起”。
选择自己喜爱的影视剧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不能够选择那种对他们心理容易造成负面影响的题材。这一点,可以通过定期检查他们的学习成果来控制。
帮助学生选择好自己的目标影视剧后,接下来该进行的就是模仿了。一句句模仿的基础上,结合剧中情景,仔细体会各种场合该如何正确使用各种语言元素。比如,教堂里面的用语比较庄严肃穆、古色古香;学校学生之间就简洁明快、随意性强;商务谈判中则是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等等。如此,在大量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学生才可以真正理解以往学习过的语言知识真正意义何在。
但是这样并不是说老师就可以仅仅做做检查工作即可。所谓“师傅引进门”,有很多语言点,单凭学生的自身力量进行摸索,是要走很多弯路的;而老师作为“过来人”,稍微指点一下,也许就可以省下学生很多时间,来做更重要的事情。
基础不太扎实的同学,面对影视剧中比较快的语速,一下子模仿不来的,需要再去补补语音知识课。也就是说,找出一些比较慢速的、读得地道的语音材料,来进行模仿。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对英语自学的见解和多年摸索的经验总结,当然个人有自己适用的学习方法。英语教学单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让我们一起来寻求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作者单位: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文化基础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