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机电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新思考
2016-04-29任佑平
一、引言
在21世纪,创新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技能的合格人才成了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机电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之一,其实训教学问题也成了备受职业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因此,加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就机电专业的实训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机电专业实训教学的建议,以期推进机电实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机电一体化实验实训课程现状分析
随着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不断成熟,该专业已具有了综合性、先进性、应用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机电一体化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践学时分散于各门课程之中,数量较少,因而在课程的成绩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极少,且不少实践缺乏完善的考核办法,导致学生对实践课不是很重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依然大量存在。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
机电技术发展迅猛,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理论教学中以及时增加了这些新的内容,而实践教学却严重之后,实践内容长期不变,造成理论与实践内容的脱节。
(三)专业特色不明显
机电一体化专业应是“机械、电子、计算机”三部分知识融合的专业,这也是社会需求的体现,但有的院校偏重电类方面、有的院校偏重机械方面,这与社会的实际格局不相适应。
(四)教学过于追求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
高校的专业学习与初等、中等教育不同,在设计培养方案时,我们不应该追求每门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注重学生专业的系统性、综合性、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现在的课程设置,出现了很多重复内容,过于强调理论性,因此我们需要扭转这一局面。
(五)设施落后,实践训练水平低
通过走访交流,我们发现校内的实训设施普遍落后于企业,教师的训练水平不高,缺乏“机械”、“电子”一体化的综合实训室及相关实训课程,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也降低了学生在社会上的综合竞争力。
(六)学生对实训课的抵触与对课程设置认知的缺乏
通过座谈会、抽样调查等形式的调查,发现了学生对实训教学有抵触。学生无法完全适应从纯理论向实践教学的转换,这与入学初期安排的专业介绍、专业认知工作不规范有关。实训课程中,尤其是学生对设备的操作,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七)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高等学校培养的是综合性、技能型人才,但由于知识陈旧、设备落后,培养目标不明确,而造成某方面的人才过剩,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三、机电一体化实验实训课程改革的思想-----规范化管理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工程意识的一线技术人员,学习理论知识不是母的,而是为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因此必须彻底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性,把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现行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一)规范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指定教学文件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阶段应该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也是评估和考试的直接依据。教学目标是由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确定的。但教学计划的制定具有宽泛性,若无详细严谨的教学文件进行支撑,那么很容易使得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教学要求参差不齐,甚至还会出现教学目标的盲目性。按照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失去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影响整个专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规范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让教学更有意义。
(二)教学场所的规范化管理
实验实训教学,最直接的教学场所就是实验实训室,而教学场所的环境、安全和卫生等方面必须全面检查,排除安全隐患,这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最低要求,对于出入实训场所的人员需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可采用军事化管理模式,减少学生的迟到早退现象,以企业的标准要求学生平时的日常规范,有利于他们强化时间观念,遵守劳动纪律,树立坚实的人格品质。
(三)指定规范化安全操作守则,工具、耗材、设备的规范化管理
实验实训教学中使用的设备、工具、耗材等都属于“消耗品”,在开课前,必须要求学生哑巴个执行实验实训场所的工具、设备使用的相关制度,还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安全、文明操作意识,而这本来就是一个优秀职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质。
(四)实训过程评价体系规范化
对于实验实训课程,高校一直在强调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在整个课程中,我们需要正确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由于训练时间长环节较复杂,在不具备多元化过程评价体系的情况下,教师无法给学生做出公平、公正地评价。所以必须由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才能使实验实训课程得到良性发展,才能让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更具有竞争力。
(五)校企合作常规化、规范化
校企合作是一种共荣共发展的合作。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都是输送给企业的,如果校企合作常规化、规范化,就能组建“校中厂”----企业认知、“厂中校”-----工学结合、“订单班----定向培养”等,而上述内容,可最大限度的扭转设施落后、训练水平低的局面。
四、结论
总之,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了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实践证明,其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以致用,提高综合素质,效果显著。
(作者单位:武昌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