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主体意识激发课改自觉
2016-04-29陆丹
提高教育质量,改进教学方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作为主体,课程改革作为客体,构成教师同课程改革的主客关系。同样,整个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诸如:学校办学历史、文化理念、办学愿景、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学生的学习智慧与能力、家庭教育等方面都是教师的客体。教师主体地位的凸显、主体意识的提高,必将促进教师课改实践的自觉与自律。
一、确立教师主体,厘清主客关系
“在现实的主客体关系中,作为‘主体’的‘人’,是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存在,即马克思所说的作为历史的‘结果’的存在。”教师主体,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历史性的存在,文化性的存在,因此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以精神活动、文化活动为中介而构成的主体对客体的关系。
作为“主体”的教师并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个体间相互交往构成的“教师类”,或者说是“教师群体”。教育改革的实践不是教师单独个体的实践,而是“主体际”的再实践的过程。没有主体际的关系,就不会有主客关系。
“人的实践活动是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的生命的活动,这才叫实践。”提高教育质量的课改实践活动,一方面要促进学生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促进教师自由地全面的发展,满足教师的需要、目的、世界图景,即实现教师的内在的固有的尺度。
教师有关于自我的意识,才把自我同世界之间把握为一种“关系”。而这种关系构成了一种主体客体关系、主客关系。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学管理实践,必须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尊重、信任、支持教师;要立足于教师的需要,研究教师在课改中的困惑,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不仅仅研究教师个体,更要研究教师群体,还要研究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传统教育等方面客体的因素。
二、提高主体意识,超越自我意识
“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立意识、自重意识、自信意识、自爱意识和自尊意识。”换言之,主体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身存在的“意义”的自我意识。教师如何理解和对待自身存在的“意义”,就会如何理解和对待自己作为主体的存在。
“主体的自我意识,总是表现为意识活动的理想性维度。”教师对于教育的理想信念、美好愿景,会激发起教师求知、求善、求美的渴望,并以教育实践的方式去创造理想的现实。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提出“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促使人们深切地反思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会发现真实的自我,并进而去塑造理想的自我。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总是要求教师必须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去塑造自己和超越自己。
人类意识的超越性,决定人如何“生活”。“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凝固的时空’、‘存在的空虚’、‘自我的失落’、‘彻底的空白’,因而创造出人丰富多彩的‘世界’。”教师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也无法忍受教育的无奈、学生的停滞、家长的叹息、自我的失落和存在的空虚。人的存在是追求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存在,对教师而言,“无价值”的生命和“无意义”的生活,是教师的“存在的空虚”。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有价值的存在,生命的空虚就好像是渐渐走向毁灭。对于教师主体而言,他们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从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来:从最低层次的“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直至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又实现了层次需要的自我超越。我们应该从人的“超越性”的“生活”活动去理解教师的存在,去理解教师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教师主体意识的提高,自我意识的超越,还以来于学校“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为了让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在教研组内产生出来,必须建立一种联系,即必须尊重每个教师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立,尊重教师在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交流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成长的轨迹,使每个教师都能有差异地发展。
三、坚定理想信念,实践课改自觉
黑格尔曾尖锐地指出,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应的概念,经验的对象就是“有之非有”、“存在着的无”——它存在着,但对没有相应知识的人来说却是“无”。 人类的教育史就是概念的形成、演变、变革、更新和发展的历史。“主体间关系”与“主——客体关系”,在教师对教育观念的把握中是统一的。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和只能以概念的方式去实现对教育的本质性、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把握与理解,也就是以概念的方式实现思想中对教育的理念。对于教育的概念,是教师在思想中构筑经验世界的方式,也是将教育思想传递下去的方式。思想是实践的起点,也是实践的归宿。没有思想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是不合目的性、不合规律性的低效劳作。
理想是灯,理念是光,我曾在《缔造如水的教育人生》一文中写到:“怀想教育。教育,是一束智慧之光,照亮孩子们前进的道路;教育,是一种纯天然的、必不可少的营养品。教育,是流淌于孩子们心间的一泓澄澈的清泉……教育,更应该像水一样汩汩地流进孩子们的心田。”怀揣着对教育的美好期待,我幸福的实践着我的教育理想与信念。
一个区域的教育理想、一个学校的教育愿景,对于教师的理想信念有着更为积极的影响。本市“学得愉快、教得幸福、社会满意”的教育理想,点燃了本市多少教师和学生的信念之灯;我校“发展的乡村,文化的学校,幸福的教育”的教育愿景,又荡漾了多少教师的教育情怀。教师对于区域、对于学校的教育理想、愿景的认同,必将激发教师、学生投身课改的热情。
总之,教师主体意识的提高、自我意识的超越、理想信念的坚定,必将促进教师课改实践的自觉。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新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