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课堂教学O2O互动模式探究
2016-04-29罗娇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给大学课堂教学的同样是挑战与机遇。探索适合大学课堂教学的O2O模式,即如何将课程互动从On-class(课上)延伸到Off-class(课下),使学生对课堂的关注从课上延伸到课下,通过学生反馈再回到课上进行更深入的互动,社交平台可以很好地将两者对接起来。借助社交平台,建立教学的双向互动,实现教师与学生从课上到课下的沟通与交互,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对课堂的粘度,完成两个O之间的闭环,将教学效果最大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飞速的发展、手机终端的智能化、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已成为移动上网的主要终端。通过手机这个移动终端,打破了信息摄入的时空制约,学生能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在大学校园,手机占用了学生校园生活的很多碎片时间甚至是上课时间,很多学生在上课时间也成为了“低头族”。如何利用好移动互联网,维护老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增加课堂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与粘度,是大学课堂教学要面临解决的问题。
一、受移动互联网影响下的课堂现状
(一)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变得越来越弱。现代大学课堂主要依赖大屏幕+投影仪的模式推动课堂的教学与互动,课件主要以PPT的形式呈现,PPT多以平面化的元素为主,辅以相关的视频、动画等形式,与学生每天在网络接触和浏览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相似模式产生重叠,很容易形成视觉疲劳,大大削弱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教师在课程中的主导作用被削弱。传统的课程,以教师为主导,教材为推动,依赖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虽然知识来源相对受限,但却保证了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而移动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论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海量的信息和案例,无所不有的互联网,对教师的知识储备甚至知识架构带来了更高的挑战和威胁,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被大大削弱。
二、大学课堂教学互动的O2O模式尝试
互联网+大环境下的大学课堂教学,不能规避移动互联网带给课堂的影响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反过来利用它,为课堂服务,为学生服务。参考互联网+商业模式中流行的O2O模式,全称为Online To Offline。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即从线上到线下,线上引流进行营销、宣传、推广,线下消费体验,完成支付后,再通过社交媒介完成线下用户消费体验的反馈、返回线上交流等行为,即从线上到线下,然后又回到线上,最终实现两个O之间的闭环。完成了闭环,就完成了价值的最大化,完成了客户粘度的最大化。对于大学课堂教学来说,两个O就变成了On-class(课上)和Off-class(课下),最重要的同样也是实现两个O之间的闭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以前的教学模式主要关注学生课上的互动与反馈,下课之后的学生行为与动向是没法掌控的,唯一联系课上与课下的只有课堂作业,也就是说,On-class(课上)到Off-class(课下)这两个O之间是没有闭环的,而社交平台可以连接这两者之间的空隙,连接起课上与课下,使学生与课堂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更多的互动、交流与反馈,增进学生对老师、对课堂的粘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课程成为自媒体社交媒介当中微博的交互性更适合大学课堂。具体来说,平台主体可以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关注平台者则可以评论、转发分享、发图或信息直接@主体等进行双向互动,并且通过设置特别关注可以使关注者第一时间收到平台新发布信息的推送。和微博一般以人为传播主体不同,变为以课程为主体,而教师则是课程身后的隐形主体,及时发布与课程有关的课前布置、任务安排、最新案例分享与分析、作业展示与评论等等,这种双向的沟通没有时空限制,反馈及时快速,有问题可以随时解决,把课堂的功能深入地延伸到了课下,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粘度,放大了课程的最终成果,同时又重新塑造了教师的课堂主体地位。
(二)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关系转变借由微博等社交媒介的介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角色关系也跟随着发生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师与学生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社交媒介介入后,老师的角色就像导演,在课前借助微博平台预先发布课前的任务准备、任务分配、课程的组织规划等,学生就像演员先拿到剧本一样,根据导演的要求先完成剧本的研读、表演的技巧等准备工作,到课上后可以更好地根据“导演”的引导、组织完成“剧本”的表演,课后又回到社交媒介进行提问、讨论,最终完成作业的修改、提交,把课堂的宽度、深度、粘度进一步拓展,从课上延伸到课下。
(三)反馈与数据收集,反馈与数据收集是闭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老师在微博上布置任务、发表资料、转发资料、分享案例、展示作业、发起讨论等等,会收到一定比例学生的反馈信息。通过收集这当中的有效数据,整理分析后可以以小见大,窥见教学中的一些漏洞、盲点、空白或者闪光点,及时调整课堂的进度、内容等,不再像以前一样一条路到底,最终教与学真正起到一个相辅相成、互促互进的作用。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