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健康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分析
2016-04-29何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在追求优质生活的同时,也开始对自身的身心健康予以更多的关注。人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开始寻找缓解自身工作、生活压力等诸多心理疾病的方法,在不断地研究中专家发现,人在运动时,不仅可以强化自身的身体素质,而且还可以对人自身的心理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于是开始教育专家开始尝试将这一理念加入高中的教学之中,在体育教育中加入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以保障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在高中体育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一)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一般情况下,如果人的身体出现一些疾病,那么在生病时期此人的精神状态一定是萎靡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理想。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状态,那么高中学生也会很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对其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要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的辅导教育必须要建立在加强其体育教育的基础之上。
(二)通过体育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毅力与品格
现在的高中学生基本都是“00后”,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受到了极多的关心和呵护,可以说是“长在温室里的花朵”,学生普遍毅力、坚持度和抗压能力以及独立能力都不是很强,这对课业繁重的高中生活而言无疑会受到不小的阻力。让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疲劳和激烈的体育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毅力,进而培养其优秀的品格。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高中体育老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
体育老师是带领学生进行活动的直接执行人员,其心理素质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保障。所以高中要加强对体育老师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其能够与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下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逐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比如在进行篮球课训练的时候,学生对于篮球的学习能力难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时老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出现烦躁的情绪,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对那些在篮球运球和投篮等环节存在问题的学生以更耐心的指导,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尝试,帮助学生产生对篮球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消除自身不良心理因素。
(二)深入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状况,增强学生得自信心
一些学生由于先天原因,体育运动一直不是自身的强项,虽然也付出了努力,但是体育成绩仍然并不理想,久而久之对于体育学习产生了不自信的心理。针对这一情况,老师要深入了解高中生的心理情况,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于信心不强的学生要予以更多的鼓励。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低的体育活动,让这部分学生愿意参与到其中,逐渐恢复他们的自信心,并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无论日后遇到什么难题,学生都会选择去积极面对,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
(三)正确使用自然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阳光明媚整个人心情也会变好,反之如果阴雨连绵,则整个人的心理也会变得比较沉闷,这就说明了自然环境对于人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运用自然环境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在严寒天气进行跑步的训练,并要求学生一边跑步一边高声喊出口号,让学生在严峻的环境中锻炼自身的身体与意志,实现心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入。
(四)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锻炼学生心理能力
现在社会在各方面进步的同时,也存在激励竞争与强大压力等各方面的负面问题,想要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必须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现在的高中生在这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心理缺陷,对其进入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所以在体育教学时老师要对学生仔细研究,根据不同的心理状况设计不同的游戏帮助学生的心理情绪逐步得到改善,形成健康健全的心理。比如对于一些稳定能力较弱,容易焦虑的学生,可以安排其进行足球活动,锻炼其在灵活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理智,沉着应对各种突出的状况;而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不愿意或不太会与人进行交流的学生,可以安排其进行拔河、两人三足等团体协作的活动,帮助他们能够和同学之间进行互动,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同时在设计活动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调整难易程度,逐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
现在的高中教育更加重视对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在这种背景之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还处于发展的时期,只要对其存在的不良状况进行正确的引导,就可以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格。因此高中的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正确的融入到体育的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作者单位:宁波市鄞州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