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6-04-29李彦之

知识文库 2016年8期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充要条件,是初中教育的本真所在。特别是在初

中语文教育中,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与方法。

在教学模式不多更新,教育方法不断多元化的初中课堂,学生的情感教育始终不可或缺,而且也是教育的宗旨,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贯穿始终。不能将情感的教育目标只是体现在教案中,更要潜移默化的运用于教学过程。

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要求初中的语文教学要大胆创新,突破原有的教学框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的内蕴,使语文素养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并驾齐驱。

基于以上的目的,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设导入——情感氛围的铺垫

课堂导入是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人的情感是呈曲线分布的,当开始情感干预时,合理而有效的导入为关键所在。当学生跟随者教师的情感引导走进文本,则会从心底配合着文章的情感主线。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教师首先抛出“最后”这个关键词让学生展开讨论,当讨论达到高潮时再引入文本的写作背景则会形成一个饱和的故事脉络。在完整的故事中体会主人公的所思、所感,情感氛围的营造便对融入课文起到了很好的铺垫。

二、多媒体——形象生动的展现

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的将声音、图像等多维化的方式灵活运用于课堂。语文教学又是在字里行间的描述中勾勒出抽象的情感。在文字与情感之间,多媒体的“中介”作用则会突显,起到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理解文本时更容易融入其中。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一张张鲁迅故居的图片展示,会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来感受一代文学大师的童年;如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就可以播放电影《城南旧事》,随着小主人公穿梭在故事里,体味她的感受。在观看或欣赏中,虽然每个人的感触多少有所不同,但这种感触会根植于学生的心里。

三、重实践——心灵升华的助力

语文教学突出的是灵活多样,它并不像数、理、化等理科科目有固定的公式或方程式引导。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更需要将个人感悟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立体多维的网络。“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定要让学生在感悟之后,将真情实感化为文字,记录自己的感受。如在《背影》教学时,学生会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在课文结束之后,马上布置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在学生写作时他们的头脑中必然会浮现出朱自清笔下的父亲。这样做不仅仅是对课文的延续与补充,更是对学生心灵的一种升华。

四、拓课外——灵活多样的吸收

初中的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本,要以课本为纲的同时,积极拓宽课外阅读。这里的“阅读”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可以引导学生看名人传记,与名人一起“成长”。看古今中外的名著,陶冶情操。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更加多元化,还可以与孩子分享身边触动心灵的故事或是让家长与孩子观看:“感动中国”,在净化心灵的同时也补充了作文的素材。

在注重学生情感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一些问题,这样才会让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心里。

首先,教师对文本的教育效果期待值不要过高。比如初中语文名篇《湖心亭看雪》,对于刚上初中的孩子来说,完全不能理解其中的意境美,所以理解这首诗需要的是对古诗的大量阅读。人的理解能力与心理期待是与年龄、经历密切相关的,初中正是孩子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所以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扮演的是导航者的角色,而不是督促着。纠正他们错误的认识,不将自己的固化认识强加给学生。

其次,教师轻视教学过程。语文的教学是潜移默化甚至是润物无声的,比如课文《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比较长,感情细腻,分几个片段来展现人物,全文要以“我”的情感为主线来疏通全文,因为教师要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初步认知力的学生,而且每个人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又不同,所以整个情感教育的过程极其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并根据反馈来制定接下来的教学。

总之,情感教育走进语文课堂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才使语文教学异彩纷呈,初中的语文课文是中外文化史的精华。初中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不仅是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受益的载体。

(作者单位: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